文/圖 記者 王尚鋒
處理家庭、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成為薛向珺(左一)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
他從部隊轉業進入公安系統,雖然轉換了角色,但軍人的品質沒有改變,能吃苦、愿奉獻成為他成長的鮮明特點,如今已成為處理矛盾糾紛的行家里手,公安系統的優秀破案“標兵”。他叫薛向珺,洛南縣城關派出所民警。
善于學習
1994年,薛向珺部隊轉業被分到保安派出所。剛當上警察,角色轉換了,一時讓他感覺有些無所適從。1995年冬季,地處洛河岸邊的保安鎮大雪紛紛,寒風刺骨。一天,30里外的五龍溝村發生一起爆炸未遂案。接到報警,所長帶領薛向珺緊急趕赴現場。由于路況差,他們途中只好踏著積雪,艱難步行。到現場后,群眾見到警察冒著大雪趕來,不禁流著淚連說謝謝,感激和期盼之情頓時流露出來,這讓薛向珺感到了公安工作的分量和責任。
從那以后,薛向珺更加增強了干好公安工作的熱情和決心。他堅持學習各類法律知識,虛心向老同志學習請教,從實際工作中學習經驗。他還利用空閑時間,抓緊看書學習,用3年時間獲取了公安管理自修大專文憑,又用4年時間獲得了黨校法律專業本科學歷。7年后,他已成為具有較強綜合協調能力和精通公安業務的“行家里手”。
敢于創新
干工作如果中規中矩,那么有些工作就可能停滯不前。薛向珺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和解、和睦、和諧”的“三和”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2012年5月,家住城關鎮一社區的王某和鄰居因莊基地界產生矛盾。二人對罵廝打起來,王某將劉某下嘴唇咬傷。薛向珺出警處理這一矛盾,他多次出面調解,但雙方互不相讓。后來,劉家一紙訴訟將王某告上法庭。正當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的關鍵時刻,王某之妻唐某又訴求希望調解。
具體調解任務又壓在了薛向珺等人肩上。薛向珺又一次來到王某面前,但王某態度依然強硬。薛向珺想到古人有首詩句,就念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解釋說,清朝有個大學士,一天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大學士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這首詩句,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古人尚如此大度,你也應該學學。隨后,王某轉變了態度,表示愿意調解,縣上領導出面并邀請一書畫家將這首詩寫成書法贈送給當事人,積怨的雙方握手言和。
2013年12月,城關鎮一位60多歲的婦女邢某,因組長把垃圾臺修建在自家門口而發生沖突,邢某被打傷住院。但是組長既不承認錯誤也不承擔醫療費。無奈,薛向珺親自把村干部、鄰居叫到一起調解,他通過換位思考,對組長說:“將心比心,如果將垃圾臺修在你家門口,你咋辦?”他講明情理,分析要害,僅僅用了一下午,組長主動認錯,移走了垃圾臺,一起矛盾糾紛就地妥善處理。
嚴格執法
寧愿磨破嘴、跑斷腿,也不能出一件次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不枉不縱,辦鐵案不留后患。薛向珺始終遵循這一鐵規。
2012年3月,接到群眾舉報:城區一酒店有一伙人進行違法活動。在案件無準確線索的情況下,他果斷提出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理念,建議采用發動群眾舉報線索進行獎勵、嚴格從業人員動態管控、充分利用優勢獲取信息進行偵破舉措。5月,專案組開展收網,將正在介紹容留賣淫的違法犯罪嫌疑人管某等四人一舉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