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 云 實習生 王 丹
2015年,我市進行了新一輪的鄉鎮區劃調整,撤并鄉鎮28個,其中距離商南縣60公里的魏家臺鎮被并入26公里開外的趙川鎮。為方便原魏家臺鎮所轄區域的村民辦事,鎮上決定留下7名干部,繼續為這里的群眾做好代辦服務。
吳振春是一名主動申請留下來的干部,42歲的他在鄉鎮上工作已經20多年了。最初,他在原文化坪鄉當教師,1997年,通過招考進入魏家臺鎮政府,先后在鄉鎮企業服務站、計劃生育服務站等崗位工作。魏家臺鎮是一個總人口只有7000多人的小鎮,轄區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開展工作非常不易,干部必備的工具就是摩托車,便于下鄉。在長年的走村入戶中,吳振春對魏家臺的山水田地、一草一木,特別是淳樸、憨厚的農民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工作幾年后,別人都調離去了條件好的地方,而他卻選擇了繼續留在這里。對當地的百姓來說,這位老干部不僅是鄉鎮干部,更是多年的老朋友,有些事他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就會找吳振春問,在路上遇到了,也會熱情的邀他去家里喝茶。一有空閑時間,吳振春也經常主動到老百姓家里走一走、問一問,拉拉家常。
2012年冬天的一個下午,村民朱峰找到吳振春,說自己想買大車到礦上拉礦,并且還想種兩畝地的中藥材桔梗,但他只能籌到10萬元的資金,還差5萬元沒有著落。吳振春聽了,鼓勵他說干就干,并承諾幫他爭取5萬元的貼息貸款。資金很快到位了,兩年時間,朱峰搞運輸掙了30多萬元,桔梗也長勢良好,家里經濟寬裕不再為生活而發愁。事后,朱峰拉著吳振春的手說:“當年只是說說卻不敢開始,你幫了大忙,沒有你的鼓勵與支持,也不會有現在的變化呀。”2013年農歷年關,人們都放假趕回家過年了,魏家臺村上河組黃朝有的兩個兒子卻因在外當兵,都不能回家陪他們過年,想著兩位老人過年孤單冷清,吳振春找到村上的村官江霞商量,并決定一同陪軍屬黃朝有過年。大年三十這一天,吳振春與江霞買了新年禮物,中午就到了黃朝有家,說明來意后,老兩口高興的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一個勁的重復著:“好、好、好,太感謝你們了!”在他們的陪伴下,老兩口過了一個溫馨的年。
去年,吳振春包扶的胡本才是腰嶺村水井灣組典型的貧困戶,胡本才家里6口人,父親是殘疾,行走不便,母親是啞巴,他本人身體狀況差,干不了重活,兩個女兒在讀書,家中十分困窘。了解情況之后,吳振春隔三差五騎著摩托到胡本才家探望,他多方打聽聯系,給胡本才介紹了一些活不重又能掙錢的活計。另外,吳振春還幫他規劃了3畝地的核桃套種中藥材,并爭取到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
撤并鎮以后,吳振春和留下來的干部就承擔了魏家臺2000多名常住人口的服務工作。“這里有幾個村到趙川鎮有100多里路,老百姓辦事的確有困難,留下來能為群眾做點事,我心里踏實。”吳振春說,鎮政府搬走以后,原來的魏家臺鎮顯得更空了,前來辦事的群眾說:“幸虧你們留下來了,否則,我們都覺得空落落的沒有底兒。”吳振春坦言,自己時常也會感到寂寞,每當此時,他就到群眾家里坐坐,和他們聊聊天拉拉家常,心里很快又充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