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澤平 通訊員 朱建華
30多年始終堅持在畜牧戰線上,既是疫病檢測技能行家里手,更是養殖戶心中的財神守護者。他就是畜禽防疫戰線上的老黃牛——丹鳳縣畜牧獸醫中心高級獸醫師張新民,曾獲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都說獸醫行業苦、累、臟,但1981年還是年輕小伙子的張新民,中專畢業還是義無反顧走進丹鳳縣西河鄉獸醫站。30多年來,從西河鄉獸醫站到縣畜禽良種場,再到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單位換來換去,不變的是他常年走村串戶,跳豬圈、進羊舍、入牛棚,站在畜牧防疫最前線。
俗話說,家有萬貫,張嘴的不算。意思是,畜禽產業發展風險大。但在丹鳳不少養殖戶心中,張新民有一個親切的名字叫“群眾財神守護者。”那是因為有張新民的呵護,養殖業總能化險為夷。2003年,張新民擔任丹鳳縣布爾山羊繁育場技術員,他參與澳大利亞專家在該場的布爾山羊胚胎移植工作,在移植手術過程中,他發現手術傷口消毒處理不好,即告知外籍專家,當時并未引起專家注意,三天后,因術部傷口感染,30余頭母羊發病,他及時采取了抗感染措施使母羊恢復健康,胚胎得以正常發育,挽回經濟損失10余萬元。2004年,張新民在給陜西未來牧業公司技術服務期間,當時19只布爾山羊胚胎移植成功,但4個月后發現有母羊流產,大部分懷孕母羊出現同樣癥狀,他仔細查閱生產檔案,了解飼養管理情況,從羊的免疫、用藥及飼草飼料飼喂等方面入手排查,發現公司收儲的牧草霉變,但飼養員未告知技術人員,繼續飼喂羊只所致,他立即告知公司停止霉變飼草飼喂,加強保胎,對早產的羔羊加強護理治療,使13只母羊得以保胎,挽回經濟損失20萬元。多年來,他通過實施畜禽防疫,親自診治動物500余頭只,累計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50余萬元。
張新民生在農村,長在農家,干著與農民密不可分的工作,他深切地感受到養殖戶的觀念和素質對養殖產業的重要影響。每次疫病防治培訓會他都親自書寫講稿,將實踐中遇到病例列舉,從臨床表現、診斷要點、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釋疑,讓防疫員和養殖戶聽得懂會操作。
在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期間,張新民一直承擔著實驗室檢測職責。2012年,在我省部分地區出現病犬傷人事件后,他親自組織實施狂犬病預防工作,得知縣城東河村頻發病狗傷人后,他帶領疫病控制中心技術人員,對該村家犬進行抗原檢測,在采樣過程中,由于狗興奮不安難以保定,采血時針頭刺進手指,他忍著疼痛堅持采完該村所有犬血后,才趕到縣疫病防治中心注射狂犬疫苗。同志們說:“你真傻呀!”他說:“這是我們的職責,不能半途而廢!”2014年10月,在為牛抽血檢測口蹄疫免疫抗體時,因為缺乏防護情況下,他被一頭600公斤的牛抵壓夾在墻角,在其他同志和村民的幫助下,他才得以獲救。采血是實驗室檢測的前提,危險是時刻要面對的現實。10余年來,他累計采血1萬余份,檢測2萬余份,檢測群眾送檢病料80余份,為豬鏈球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提供防治措施5個,為當地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他本人也連續三年在省市防疫技能、實驗室檢測能力比武中進入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