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 楠 通訊員 柳 陽
在風光秀麗的天竺山下,有一位年輕的小伙子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北京來的書記,他就是山陽縣天竺山鎮三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晨。去年6月,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決定選派優秀干部到包扶村——山陽縣天竺山鎮三槐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集團上市公司綜合管理部工作的趙晨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考察、選拔,趙晨最終成為三槐村第一書記。
從北京到了深山
三槐村地處天竺山西側,位于天竺山鎮政府以東南3公里處,距縣城40公里,四面環山,全村430戶1820人,其中貧困戶150戶516人,是市上的扶貧重點村。當拎著簡單行李、白凈斯文的趙晨出現在三槐村村口時,村民還以為是哪家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后來聽說是上面派來的第一書記,不少村民的臉上寫滿疑惑:“那么年輕的小伙子,能當第一書記?”這給趙晨帶來不小壓力。
由于村民對他缺乏信任,語言交流又不暢,開展工作頗有“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的感覺,趙晨的內心充滿了孤獨和焦慮。“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山陽縣的各級領導多次到三槐村視察,看望我,思想上給予鼓勵,在工作上進行指導。鎮黨委書記、鎮長全力安排好我的生活,每天都與我談心,將他們豐富的農村基層工作經驗與我分享。中國鋼研主管扶貧工作的總經理助理趙士謙專程帶隊來到三槐村看望我,傳達了中國鋼研對三槐村扶貧工作的安排和部署。”趙晨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與村“兩委”干部的溝通交流,更多的深入農戶家庭、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民情村情,傾聽群眾的心聲。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村“兩委”干部和村民對他建立了信任,有了各方的支持,工作慢慢打開了局面。
爭取百萬扶貧資金
為了解村里的基本情況,趙晨和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與村民聊天,詳細了解每戶村民的家庭情況。駐村不到兩周,趙晨便將村里的情況摸了個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趙晨在走訪時最常聽到的抱怨。認識到三槐村加快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以后,作為第一書記的趙晨及時向集團匯報了三槐村面臨的困難,積極爭取中國鋼研重點扶貧項目落實到三槐村。當中國鋼研集團決定投入100萬扶貧資金,用于村子通村入戶路的水泥硬化建設、村小學校舍建設及人畜飲水工程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時,狂喜的趙晨抓住領導的手久久不放。目前,三槐村已經建設通組水泥路4.2公里,入戶水泥路1900米,便民橋4座,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安裝入戶水池160個,基礎設施大幅改善。泥濘村道變通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三槐村是山陽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在推進過程中,趙晨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現場協調和解決問題。三槐村草廠組村民王德海告訴記者:“趙晨剛到村里就挨家挨戶了解情況,那段時間正好趕上陰雨天,他堅持到每家每戶走訪,沒落下一戶。”三槐村村黨支部書記樂正海對這個80后小伙兒也很滿意,告訴記者:“無論晴天雨天,趙書記每天都和鎮村干部一起,一心撲在三槐村的建設上,協助我們搞規劃、謀產業、解決各種糾紛矛盾,圓滿完成了新農村建設任務。”
現在的三槐村,實現了戶戶通上水泥路,出門就有“便民橋”,抬頭綠水青山,讓人心曠神怡。這些改變的不僅是村里的客觀環境,更提升了三槐村民的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