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善
說起“擔保”支書,在秦嶺腹地陜南的商洛市柞水縣鳳凰鎮遠近聞名。他就是皂河村的支部書記鄭安魁。
鄭安魁,四十七八,高個頭,微駝背,長臉黝黑,話不多,人看著蔫蔫的,但對村上的事兒很上心。就說誰家需要上信用社貸款吧,他馬上打了雞血似的活躍起來。主動陪上跑前跑后,給信貸員一拍腔子,高喉嚨大嗓子說:“放心貸吧,還不了有我哩。”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慢慢地,“擔保支書”就從信用社叫開了。
他年輕時在潼關開礦掙了錢,又被人騙到廣西開礦,這一下賠了個精光。他不甘心又跑到寶雞開礦,一座山都打透了也不見金礦影子,只好回到村里。他被選為村干部,當時村上的路連手扶拖拉機都開不進去了。他在外面見識多,知道要致富先修路。他跑省進地區撲到縣里,找熟人朋友,爭取資金,又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貸款,加之國家的通村公路補助,修通了水泥路,群眾出入方便,外面收購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車開到門口。群眾在家門口撿票子,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看到那些住在高山頂上的人,沒水沒電,很不方便,孩子上學遠,有的干脆就不上了,他心里著急啊!十次八次跑信用社,他給信用社領導說:“這些人要拔窮根,先得搬遷,沒錢就得貸款,我拿人擔保,請領導放心,還不了,我脫褲子當襖都要還上。”信用社說好了,又要上門給那些人做思想工作。一天晚上,他低一腳高一腳從山上小路摸爬到住在山頂的曾家紅家。屋里黑著,他家狗叫了幾聲,鄭支書叫醒他。他那半身不遂的父親躺在床上聲喚。說到貸款搬遷的事,他熬煎地直搖頭,說:“不行,不行,拿啥給還呀嗎?”老鄭耐心勸說:“我給你貸,我給你還,啥時候掙下了給我。把房子搬下去,打工養黑豬,掙錢先說媳子,這樣就像一家人過活了么。”當時老鄭給貸了3萬元,在川道路邊給蓋了新房,后來娶了妻子,也還了貸,日子過得舒服。
那天他陪我走訪貧困戶時,指著那一排排新樓房,笑著說:“那些都是2003年從高山上搬下的,幾十戶哩。”路邊有一家正在蓋樓房哩,那小個子青年見是我們,趕緊跑過來給發紙煙。他激動地說:“支書呀,叫我咋謝你呀。給我們劃了莊基,還給貸了款。”這弟兄倆一直在外安裝高壓電線塔,手里有了點錢,哥哥還在商州引了對象,回來一看:住了一間石板房,屋里支了兩張床,就轉不開身了。那女的撂下一句話,擰身走人,“啥時有房子了,啥時來找我。”鄭支書得知后,主動上門給協調莊基,跑信用社擔保貸款。房子已經打好地基。在彩條布棚里,那女的正在忙著洗鍋哩,見到老鄭,就跑出來,笑著說:“夏里搬新屋就結婚,到時候支書一定來喝喜酒喲。”老鄭那黝黑的臉上綻出笑容,連連點頭說:“一定來,一定來!”
那些貧苦戶從高山搬下來了,咋樣才能致富。要發展產業,還得要錢。這六、七年來,每年都要為脫貧擔保貸款不下六七十萬。
老鄭原來是瓦房村支書,去年把東垣村、銀橋村和瓦房村撤并成皂河村,他又被選成支書了。他知道擔子重了,責任大了。他帶領班子成員,前前后后用了月把天時間,跑遍了600多戶,摸清了200來戶貧困戶的“家底”。也在思謀著如何幫助他們脫貧。回來后召開兩委會反復商量,一一拿出脫貧計劃,2018年必須全部摘掉貧困帽子。他搬著指頭給我數說:“一組核桃建園,核桃合作社搞林下經濟,吸收一二十個貧困戶;二組紅豆杉育苗,土地聯租,一畝一年800元,又在地里除草澆地打零工有收入,這又能帶動一二十戶;三組種豬苓幫助一些;四組發展板栗,再爭取一些木材指標,發展木耳,幫扶一些;五組香菇合作社吸收打工的,再帶動一些戶種香菇;六七組靠散養土雞合作社再帶動一批。剩余的政策兜底,脫貧任務不用操心,保證完成。”說著他又猛吸了一口煙,接著說:“資金除了國家捆綁的以外,其他貸款解決,我擔保人家放心,誰叫咱是個‘擔保支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