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石門鎮養殖戶自制青貯飼料——
養牛“卡脖子”難題迎刃而解
張珍珍
在王勇紅的養殖場,工人用打包揉絲一體機包裝粉碎后的飼草。
田建宏用草料喂牛
秋收時節,農田里一幅忙碌景象,村民們忙著收獲玉米等成熟莊稼。9月14日,記者來到洛南縣石門鎮王橋村,只見一些村民快速地揮舞著鐮刀,熟練地將掰完玉米留下的秸稈從根部割下裝到農用三輪車運走,與前些年撂在地里或堆在房前屋后或焚燒形成鮮明對比。經詢問得知,他們將這些玉米秸稈賣給養牛戶,用于加工飼料喂牛。
新鮮的玉米秸稈可以直接喂牛,為什么還要加工?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王橋村養牛戶田建宏家,只見院子里堆滿了玉米秸稈,他正麻利地將秸稈放進一臺轟鳴的機器中,還泛著綠的秸稈經機器加工瞬間變成了碎條塊,只見另一人拿著水管向有些干燥的秸稈碎條上澆水。期間,不時有村民拉著玉米秸稈來到田建宏家出售。田建宏說他收購這些秸稈是為喂養的26頭牛儲備過冬的青貯飼料,而他用青貯飼料喂牛已有3年時間。
用新法子破解老難題
發展養牛業需要草料來維持,然而一到冬季,草料的缺乏讓許多養殖戶望而卻步。
2017年,長年在外打工的田建宏結束漂泊的生活回鄉發展。經過深入調查和思考后,他買回5頭牛犢,準備發展養牛產業。然而,養牛最怕的是草料不夠,尤其是在冬季。
“牛是食草動物,夏天不愁沒啥吃,但在冬季如果儲備草料不足,牛就養不成了。”田建宏說。他上網查詢養牛技術,找到了一種可以較長時間保存新鮮植物秸稈作為儲備飼料的方法——制作青貯飼料。2018年,他花費2.9萬元購買了一臺青貯飼料打捆機、一臺秸稈揉絲機,準備制作青貯飼料。
“先用秸稈揉絲機將秸稈粉碎成絲狀條塊,然后用打捆機扎捆包裝儲存在庫房,這樣鮮秸稈經過自然發酵,可以儲存3年。”田建宏說,“但當時村里很多人都說我這方法不行,大家懷疑把鮮秸稈捂到塑料袋里,不就捂臭了嗎?”
當年,田建宏打了300包飼草想做個試驗,結果一次就成功了。儲存的飼草不但沒有捂壞,而且經過發酵后,適口性好,牛喜歡吃。300包飼草供上10頭牛吃,還綽綽有余。經過這幾年自繁自養,去年田建宏家有4頭公牛出欄,收入近5萬元。現在他存欄16頭牛,其中母牛12頭,價值20多萬元。
石門鎮畜牧站工作人員李睿說:“牛是單胎動物,孕期和人差不多,繁殖速度基本是三年兩頭牛,田建宏的牛繁殖相對算是快的。”
“主要是我找到了好的飼草儲存辦法,秋季只要把飼草儲備好,后續養牛就輕松多了。喂牛時只需要打開包裝,就可以直接飼喂。”田建宏說。
據李睿介紹,不光可以利用玉米秸稈,還可以用花生藤蔓、甜高粱、高粱、青草等制作青貯飼料。在飼草保持水分的狀態下進行密封儲存,如果飼草有些干,可以在儲存時加些水,有利于飼草發酵,發酵后的飼草營養能夠保存80%。而以前人們將飼草曬干來儲存,飼草營養成分會大量流失,只能保存20%左右。
養殖戶“取經”擴大規模
看到田建宏做青貯飼料效果比較好,石門鎮的馮玉平、劉龍龍、齊煥平等養牛戶紛紛前來取經。從去年開始,他們也通過制作青貯飼料的方式發展養殖業。
記者來到劉家村的馮玉平家時,他正在給一位村民支付秸稈錢。馮玉平的養殖場堆滿了玉米秸稈,三臺機器靜置在那里,等著加工這些秸稈。今年他種植甜高粱35畝,并以每公斤0.14元的價格收購玉米秸稈,計劃儲備20萬公斤青貯飼料,供他的23頭牛和100多只羊吃。“如果有剩余,還可以賣給別人。”馮玉平說。
馮玉平說,過去幾年,村民都不愿意把秸稈賣給養殖戶主要是嫌麻煩,很多人沒有農用車,要將玉米秸稈從地里割下來,再用車運送到養殖戶家里,他們認為不劃算。村民要么將秸稈就地焚燒,要么拉回家燒了柴火了。從去年開始,收購秸稈的人多了,一些村民就專門把別人不要的玉米秸稈拉來賣給養殖戶,賺一些錢。
在楊河村王勇紅的養殖場,幾名工人正給一臺運轉著的揉絲打包一體機運輸帶上倒入粉碎好的秸稈。機器的另一頭,飼草被自動扎成捆,落在一個小平臺上旋轉,一名工人將包裝膜搭放到飼草捆上,在飼草捆快速旋轉下,綠色的包裝膜很快就將飼草捆緊緊纏繞,包得密不透風。青貯飼料前期所有程序就完成了,只剩儲存發酵了。王勇紅說,這些玉米秸稈都是他去村民地里拉回來的,基本沒有成本。今年他加工的青貯飼料比較多,除了供他養的牛羊吃之外,還計劃用多余的青貯飼料盈利。
石門街社區青年張魏剛花1.7萬元購回一臺鍘草揉絲一體機,準備制作青貯飼料供他養殖的25頭牛吃。為了節省成本,他沒有購買包裝機器和包裝膜,而是把粉碎揉絲后的飼草集中在庫房里,采用人工踩踏壓實成整塊,用塑料紙蓋起來,讓其自然發酵。“但是這種方式有缺點,如果在壓踏過程中,有一個地方沒有壓實,留有空隙,那個地方就容易發霉腐爛,霉菌會污染毀壞所有飼草。用這種方式,飼草最多只能儲存1年。”張魏說。他很清楚這種方式的風險,將來會在踩踏壓實飼草環節下些功夫。
方式轉變一舉多得
幾年前,山區零散戶靠放牧養殖占大多數,由于冬季飼草儲備不足,養殖規模上不去,費工費時,經濟效益差。現在山區人數減少,留下的也都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山區單純放牧養殖慢慢衰落。而有了青貯飼料,解決了草料短缺現象,促進了村民養牛的積極性,舍飼養牛逐漸發展起來。舍飼養殖減少了牛的能量消耗,提高了經濟效益,川道地帶以牛為主的養殖產業逐漸發展起來。
李睿說,目前比較好的青貯飼料保存方式還是扎捆獨立包裝的方式,原先川道養牛戶普遍采用青貯池或張魏那樣的方式儲存飼草,由于踩踏不夠瓷實,容易發生飼草腐爛現象,影響產業發展。在田建宏的帶動下,目前川道地帶的13戶養牛戶,大部分采用獨立扎捆的方式制作青貯飼料養牛,舍飼養牛數量逐漸增多,使得全鎮養牛產業模式也有所變化。
“相信未來舍飼養牛在全鎮會發展得更快更好。”李睿說,“養殖戶制作青貯飼料,有效解決了一些村民焚燒、亂堆放秸稈造成的安全、環保問題。”原先村民處理玉米秸稈的方式無外乎在田間直接焚燒或堆放在房前屋后曬干燒柴。焚燒不但造成空氣污染,還有可能發生山火。而堆放在房前屋后的秸稈,時間長了也容易引起火災。如今,養殖戶直接用秸稈制成青貯飼料,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