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
看到商山滿眼綠(楊森 攝)
作為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我市始終致力于走綠色循環道路,積極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推動了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確立“生態立市”戰略。2008年出臺的《中共商洛市委關于制定商洛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把“生態立市”放在首位。至“十二五”末全市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初具規模,規劃區建成面積達到54.5平方公里;省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創建實現縣區全覆蓋;12個鎮入列全國重點鎮,建設鄉村旅游示范村17個;“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享譽域內外。與此同時,商洛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森林覆蓋率達到67%,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躍居全省第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09年,中共商洛市委二屆六次全體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全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商洛市實施意見》《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產業項目建設規劃》等一系列相關政策規劃,成立了市材料科學工程院、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尾礦技術商洛研發中心,組建了鉬、釩、氟、鋅、新能源、新材料、黃姜皂素、尾礦技術研發及礦山設計、電子商務及物聯網等11個研發中心,加入了中國尾礦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立足開發金、石、藥、果4大優勢資源,規劃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鏈、有色金屬產業鏈、黑色金屬產業鏈、新能源材料產業鏈、非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建筑材料產業鏈、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生態農業產業鏈、生態旅游產業鏈等10大循環產業鏈全部建成投產,全鏈式太陽能光伏產業項目等16個循環經濟標志性工程基本建成。同時,全市已建成釩、鉬、鐵、鋅等礦產品深加工生產線;以硅石開發為“鏈頭”,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完整的太陽能光伏全產業鏈;建成了以躍迪新能源客車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及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鏈;啟動了必康大健康產業平臺建設,完成了市內5大骨干制藥企業的GMP升級改造,實現了產品從種植到深加工全產業鏈開發;實施了一批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生態養殖項目;不斷推動礦產建材等傳統產業向“綠色礦業+新材料”方向轉型,綠色食品向特色產品、有機食品方向發展,生物醫藥向精度提純、新藥創制、高端定制方向轉變。陜西五洲礦業有限公司高純金屬釩、80釩鐵生產技術目前在國內處領先水平,50釩鐵、80釩鐵產品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2019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77.5億元,增長6.0%;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02.4億元,增長1.4%。
走綠色發展的“三化”之路。全市“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追趕超越、綠色發展為主線,走產業綠色化、城鎮景區化、田園景觀化之路,接力打好精準脫貧、現代工業、特色農業、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五個戰役”,傾力打造秦嶺休閑之都、絲路產業新城的總體思路。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新材料、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擴量升級,促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及林下經濟規模擴張,推動生態旅游向觀光度假、休閑體驗并重轉變,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體系,讓綠色成為撬動富民強市杠桿的首要基點。2018年底,全市現代材料實現產值749.60億元,增長21.9%;現代醫藥實現產值113.01億元,增長22.4%;綠色食品實現產值135.45億元,增長33.9%。與此同時,近年來商洛按照“精品景區+秦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圍繞創建國家旅游休閑度假集中區和全域旅游示范市為目標,積極發展全域旅游。2018年,商洛市榮獲“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稱號,3A級以上景區總數達到40個,全市旅游綜合收入327.68億元,增長25.8%。二是依托“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及小城鎮群,對標旅游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管理,統籌空間、規模及產業結構,重點打造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秦嶺生態城市和地域特色小鎮。遵循“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商洛已開發建成各類開放景區50多個,創建國家級特色小鎮兩個,培育省級特色小鎮3個;創建市級特色小鎮14個;省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創建實現縣區全覆蓋,中心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通過省級考核鑒定;成功躋身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三是按照“生態農業為基、美麗田園為韻”的理念,以田園大地為圖、以秀美山川為基、以農田鄉村為形,深入開展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創建,科學編制鄉村綜合發展規劃,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統籌實施農村清潔、農田水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等工程。2016年被農業部命名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商洛核桃”“商洛香菇”“鎮安板栗”“秦嶺泉茗”“柞水木耳”等區域公用品牌享譽域內外。目前,我市共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9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5個,在全省名列前茅。
持續加大生態環保力度。我市大力實施碧水、藍天、清潔、增綠、循環五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創建全省清新空氣先行區,加快建設大秦嶺清潔空氣走廊,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和生態建養工程,深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工作。2014年,在全省率先入列“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近年來,全市著力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方面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整治”散亂污“企業,推進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推動有色、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兩新兩大+數字化”的綠色循環產業,推進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到2019年末,全市的農村安全飲水人口達到212.25萬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8.84%,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103.31%。全市優良空氣天數為332天,穩居全省第一。萬元GDP能耗降低率4.637%,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6.5%,區內擁有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國家、省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級濕地公園3個。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柞水縣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書記強調,“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這充分說明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自然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和零容忍態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明確將我市全境納入保護范圍,并指出“除《條例》另有規定外,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重點保護區不得進行與其保護功能不相符的開發建設活動。一般保護區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這既給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挑戰,也更加堅定了我市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未來我市要緊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節點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定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進一步注重生態與產業結合、發揮優勢與彰顯特色結合、產業綠色轉型與創新驅動結合,通過突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持續做大做強現代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三大支柱產業,著力構建我市綠色產業體系;通過發展以全域旅游、現代物流、健康養老為重點的服務業,著力推動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通過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心城市提質擴容,做強縣域經濟,培育特色小鎮,著力提高我市城市綜合承載力,真正把商洛打造成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西安“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