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志鑫 謝非 方立
因為初心而情暖病患,因為病患而堅韌執著,因為執著而成就事業,因為事業而回報社會。正如:上善若水,大愛無疆。——題記
當我們享受著幸福生活的時候,恐怕不會想到,有一類特別的人群時常會遭遇落寞、失愛甚至歧視,他們就是精神類疾病患者。據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中國大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慮、抑郁和強迫癥等,其中1.58億人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據中國精神疾病機構分析報告,我國僅有1545個精神病專科醫院,由于效益差、效率低、人才缺,無人愿意投資此類醫院,一大半縣市是空白。
然而,卻有一個人懷揣“懸壺濟世”之夢想,用大愛傾其所有,10年間辦起了8家民營精神病專科醫院,其中我市6家,實現了縣區無空白。他和他的團隊從第一家醫院的100張床位發展到8家醫院近2000張床位,從最初投資1300萬元到現在累計投資3億元。他就是山陽縣政協委員、陜西善達醫療集團董事長謝世平。
他鄉遇良師 闖出一片新天地
1984年,謝世平出生在山陽縣中村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打小就懂事、勤奮,是家人和老師眼里的乖孩子。由于謝世平的姐姐、姐夫都從事醫療行業,他也受到影響,考進了商洛衛校學習臨床醫學,夢想將來成為一名好醫生。
2003年,謝世平從衛校畢業后,才發現現實比自己預想中的要艱難得多。當時,中專畢業生已經沒有了分配工作的待遇,也無法進入體制內的醫療機構。正當他為就業四處碰壁之時,學校組織的一場招聘會改變了他的命運。在招聘會上,謝世平看中了一家本省醫療設備企業,現場負責招聘的業務經理曹可奇恰好也畢業于商洛衛校,謝世平憑著扎實的專業知識應聘成功,但工作地點卻遠在武漢。
從未出過遠門的謝世平揣著400元錢,先坐班車到十堰市,再倒火車去武漢。第一次坐火車,謝世平懵懵懂懂,一夜無眠,生怕坐過了站。伴著火車的轟鳴聲,這個19歲的少年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下火車后,謝世平找到一個公用電話亭給曹可奇打電話,在他的指引下來到了公司。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繁華都市讓謝世平羨慕不已,他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在這里立足。
業務員入職的第一節課就是練普通話,改變形象。謝世平回憶說,自己當時頭發較長,臉上還有稚嫩的學生氣,普通話也不標準,這些都是做銷售的阻礙。在師兄曹可奇的耐心指導下,謝世平一邊刻苦學習銷售知識,一邊努力改變稚嫩的學生形象。
貴人相助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曹可奇就是謝世平的貴人。曹可奇給他推薦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人性的弱點》等一些書籍,甚至過生日的時候送給他的禮物也是書。同時,要求他剪短頭發、改變著裝,每天早晚都通過大聲朗讀練習普通話。謝世平深知,曹可奇對他有著深深的期許。
“干銷售就是要內外兼修,在與人溝通交流中一次次建立起信任。有了信任,才會有后續的不斷合作與支持。”謝世平通過不懈的努力,對公司簡介、產品特點、銷售技巧、客群關系的處理規則全部倒背如流,短短半年時間,就從業務員做到了主管,并培訓新入職的業務員。
一年后,謝世平就任漢口分公司市場部業務經理,帶了20多名員工,有了自己的團隊。
2005年,曹可奇離開公司,謝世平毫不猶豫地追隨“伯樂”的腳步,一起來到位于鄭州的優德控股集團,擔任該集團山西分公司經理。2008年,他再次回到鄭州當招商部部長,2010年升任集團公司副總裁。
在謝世平的心里,曹可奇是他的領導更是他的恩師。“從山區走出來的孩子,個人勤奮是一方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眼界一定要寬,志向一定要遠大。”這么多年,謝世平一直記得曹可奇對自己的要求,并時時用這句話勉勵自己不斷地加強學習。他一邊工作,一邊考取了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專和會計專業的本科。
8年多的創業和錘煉,謝世平已成為優德控股集團的股東,人生的第一桶金已賺得盆滿缽滿。然而,謝世平沒有忘記做一名醫者的初心,并做出了改變人生的又一個重要選擇,決定返鄉創建一家屬于自己的醫院,實現“懸壺濟世”的夢想。
圓夢逢益友 志同道合共創業
8月8日,記者在山陽圣泉康復醫院采訪時,在該院的沙盤治療室見到兩名患者正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做沙盤游戲。據介紹,通過患者在沙盤中布置模擬場景,醫生可以診斷患者的狀態。17歲的患者小艾(化名)面容清秀,高興地玩著游戲,對記者的提問對答如流,實在看不出她是個病人。院長宋如剛告訴我們,這是經過治療病情穩定的狀態。
圣泉康復醫院是山陽縣第一家精神專科醫院,也是謝世平人生再出發的起點。
2011年,謝世平決定把事業重心轉到醫院上。他在做調研時發現,隨著當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精神類疾病呈不斷增多的態勢。這種病從專業角度來說,是由于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患者的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但是,因為治療這種病的療效慢、效益差,專業人才緊缺,所以公立專科醫院非常少。謝世平告訴記者:“作為醫者,當我看到精神類疾病患者因缺乏醫療而加重病情、重度精神病患者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時,總是感同身受,所以,我決定先在家鄉創辦精神專科醫院。”得知山陽正好有建設醫院的項目后,謝世平找到相關部門,積極對接。
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日后的工作伙伴劉凱,兩人有共同的學醫背景,有共同的事業愿景,在一頓午飯后,兩個心懷抱負的年輕人決定共同創業。
醫院的地點選在了原伍竹鄉政府的舊樓里,條件雖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完美,但是總算讓醫院建起來了。
硬件設施到位了,醫生從哪里來,怎樣說服專業的人才來山溝溝里工作,才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謝世平拜訪了當時在商洛很有名氣的精神專科醫生邵志誠,表達了自己辦精神專科醫院的決心并向他請教。經過邵志誠的引薦,謝世平見到了時任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業務院長師建國。
“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還沒說完,不到一分鐘就被請了出來。”謝世平回憶當時找專家的經歷。雖然碰了一鼻子灰,謝世平并沒有放棄,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劉凱一起上門找師院長,雖然還是說不上幾句話就被下了逐客令,但在他們一次次的拜訪中,師建國看到了這兩個年輕人實干的勁頭,也逐漸理解了他們的創業理念。半年后,師建國被謝世平的誠意所打動,在退休之時拒絕了其他醫院的返聘,答應幫謝世平進行醫療指導。有了師建國牽線搭橋,醫院第一批的8名醫生在謝世平誠意十足的邀請下很快就到位了。
2012年,山陽圣泉康復醫院開業了。劉凱到現在還記得當年接收的第一個病人。那是來自漫川的一位少年小朋(化名),因為其在家中行為反常,經常亂喊亂叫、砸東西,父母實在沒有辦法,這才上門求醫。經過專家的診斷,這名少年患有輕微精神分裂癥。醫療團隊精心治療了3個多月后,小朋順利出院了。家長送來錦旗,不停地向他們道謝,讓謝世平和劉凱更加堅定了要把精神專科醫院辦好辦強的信心。
經過兩年發展,醫院很快進入正軌,收治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但謝世平對醫院的環境不太滿意,計劃重新選址,并將醫院的設施和條件進行升級。“大門和樓房之間有一段非常陡的臺階,患者活動不便,也有受傷的風險。”謝世平說。
2014年,山陽圣泉康復醫院搬遷到了色河鋪鎮。舊校舍經過改建,成了環境優美、平坦舒適的新醫院。平日里,謝世平和醫療團隊深入村鎮,開展義診、講座等活動,縣民政局、殘聯也送來了一部分患者,醫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這所醫院接納病人近300人,醫護人員100多人,填補了山陽縣精神專科醫院的空白,給當地的精神病患提供了就醫治療的新選擇。
大愛展宏圖 一片赤誠報桑梓
在來院就診的患者中,許多外縣的患者引起了謝世平和劉凱的注意。經過一番深入調研,他們發現在整個商洛市,精神康復方面的醫院少之又少。于是,他們總結了辦第一家醫院的經驗,經過細致的規劃,2014年,丹鳳商山康復醫院正式投入運營。目前,這家醫院有180多名病人,70多名醫護人員。
兩年后,謝世平在西安參加一次學術研討會,聽了溫州康寧醫院集團的發言后,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會后,他與參會代表積極溝通,希望達成合作意向。“康寧集團是全國有名的以精神專科為主的連鎖醫院集團,我們要有更好的發展,就要向行業頂尖公司學習,與他們成為合作伙伴。”謝世平信心滿滿。經過大半年的對接后,謝世平與溫州康寧醫院集團達成了合作協議,與劉凱在西安成立了陜西善達醫院股份有限公司,朝著連鎖醫院的模式進發。
有了康寧集團強大的醫療團隊支持和資金投入,謝世平相繼在柞水、洛南、商州開設了專科醫院。2019年,謝世平又在廣州建起了一家精神專科醫院。在他的微信群里,經常有患者及家屬的感謝信,讓他感到自己的付出與堅持都是值得的。
接下來,謝世平又有了新的目標,他要建立一家腦病專科醫院,并希望以后成為商洛的行業標桿。2020年,陜西善達醫療集團通過PPP項目,建起了商洛仁真中醫腦病康復醫院。這是一家主要針對腦癱兒童的專科醫院,已經進入試營階段,謝世平計劃用3年時間讓其達到行業標準。
從起步時的30名員工,到如今集團的800多名員工,從單一經營到連鎖經營……謝世平一步一步踏實創業,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版圖。
謝世平進軍關中地區的第一步、渭南市第一家專科醫院,今年10月即將開業。“未來還要布局西安、渭南、寶雞等地的市場,在5年內實現5000張床位的規劃。”謝世平說,“我們將來不僅繼續開設精神專科醫院,還要做好后續保障服務,解決一部分無法正常回歸社會和家庭的患者的養老問題,為這些特殊人群提供溫馨便利的養老服務。同時,增加大眾化養老服務,把握市場定位,根據不同消費水平成立更加精細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滿足市場不同需求,讓集團業務更加多樣化、專業化。”
除了服務殘疾人和老年人,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成為謝世平的新業務。今年7月,我市成立了“商洛市青少年心理學會”,開通了“12355”心理咨詢熱線,該平臺由謝世平的醫療團隊來運營,接受青少年和家長咨詢答疑,預計10月份正式上線。
作為一名縣政協委員,每年兩會,謝世平都會提出與醫療相關的提案,每次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并被采納吸收,建言效果明顯。除了醫療業務,謝世平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他第一時間捐款捐物、組織員工走入防疫一線,保障患者的身心安全。在每年的畢業季,謝世平的醫院都會招收大量商洛本地醫學專業的學生,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
在謝世平看來,他和他的團隊之所以有所成就,緣于黨和政府的支持,緣于這個好時代,所以他始終心懷赤誠,回報社會、回報家鄉。憑借知恩圖報的大愛情懷、勤奮嚴謹的創業精神、幫助弱勢群體的樸素理想,謝世平和他的團隊在精神類醫療和康復領域大展宏圖,勇往直前。
醫者仁心,大愛所至。采訪結束時,謝世平告訴記者:“醫治精神上的痛苦不僅能保障患者心理平安,也能為一方社會平安作出貢獻,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所以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