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 白志鑫
盛夏時節,走進商州區三岔河鎮政府旁的移民安置小區,白色的樓房整齊排列,路邊的綠樹紅花點綴著小區。不遠處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走近一看,這里是一家社區工廠,幾名工人正在埋頭干活。今年3月,商洛鑫康融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這里設立了一家社區工廠,讓搬遷來的住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養家,實現了“留得住、能就業”。
為處理好搬遷群眾離鄉離土后續發展問題,商州區堅持促搬遷與興產業同步推進,把工廠開在社區,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新工作,搬遷與就業實現了“無縫對接”。群眾的心結解開了,搬遷也有了動力。
工廠位于三岔河鎮政府西邊的移民搬遷安置點,是商洛鑫康融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商州區正式投入運營的第3家社區工廠。商州區人社局和三岔河鎮政府全力支持配合,積極協調項目用房、用電、人員選聘及崗前培訓,大力優化建設環境,協調解決建設中的困難和矛盾,為工廠順利建成投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該社區工廠生產收音機天線、路由器天線和地面波電視天線等,產品定點銷往深圳市龍崗區,生產工藝簡單易學,目前建成投產的一期項目已吸納就業24人,其中吸納當地群眾15人,日產成品1萬件。二期項目將繼續擴大經營規模,預計吸納90多人就業。
正在社區工廠忙碌的負責人李毓宏說,去年6月全家就搬進了移民小區。早前都是他外出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顧孩子。老家地處偏遠,三間土房早已成了危房。為了孩子上學,妻子只能在學校附近租房住。如今,一家人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新生活就此展開。
今年3月,聽說小區樓下要開社區工廠,李毓宏早早報了名。因為以前當過電梯維修工,有技術基礎,李毓宏很快就成了工廠里的生產負責人。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都能及時解決。
“目前受場地限制,我們分了3個房間來做,工人也招收的比較少。等明年新廠房建成,能夠解決六七十人進廠工作。”李毓宏指著鎮政府旁邊的一塊空地說。現在,李毓宏每個月有3000元的收入,也能照顧家里父母、孩子,真正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上班。
正在檢測天線的邊英桃也是搬遷戶。以前,她家住在康河村二組的山溝里,交通不便,丈夫在外打工,她一個人要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以前住在山上,養家糊口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務工來維持。前些年真的是太難了,住的土坯房潮濕陰冷,娃有時候有個頭疼腦熱的看病都不知道要到哪去。現在好了,搬下來方便了許多,而且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既能照顧家里,還能掙一份生活費。”對于目前的生活,她很滿意。
去年搬進新居后,邊英桃在包扶干部的幫助下進入社區工廠就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都很方便。摘掉了窮帽子,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家庭,邊英桃一家在新居里越住越踏實。
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三岔河鎮通過“精準搬遷、精細管理、精確施策”,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移民搬遷工作,加快社區工廠建設,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