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鑫 王孝竹
夕陽西下,涼風習習。在距商州城區30多公里的一處人跡罕至的山溝里,一位孤獨的養蜂人正在查看草叢中的蜂箱。飛舞的蜜蜂和夕陽的余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養蜂人名叫李偉利,今年40歲,是商州區夜村鎮將軍腿村人。李偉利1997年參軍,1999年復原回到商州。后來,他有15年時間一直在西安等地搞玻璃幕墻裝修。
為什么轉行養蜂?李偉利說:“我在外邊打工,一年有五六萬元到七八萬元不固定的收入,好一點兒就是10多萬元。因為搞裝修有時要高空作業,工作不穩定,有段時間有活,有段時間又沒活。現在,我爸媽年齡大了,3個孩子年齡還小,我在外邊打工,又照顧不到家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和一個朋友在網上聊天,無意中我對養蜂產生了興趣。”
李偉利算了一筆賬:“一箱土蜂,一年產20斤到30斤蜜。這種純正土蜂蜜的市場價一般都賣每斤100元錢,一斤最低也不低于80元錢。一箱蜂一年也能創造1000元到1500元的純利潤。如果一箱蜂養好了,可以分出兩箱蜂、三箱蜂也很正常。按一箱分出一箱蜂算,這樣一箱蜂一年2000元利潤。如果規模達到100箱以上,一年的收入也就比較可觀了,比在外邊打工強了很多。”
說干就干。今年,李偉利先是在村里拜師學習養蜂技術。5月份,他不顧母親和媳婦反對,投資6萬多元購買了70多箱土蜂和配套的物品,選擇了家鄉附近一條人跡罕至、名叫襄王溝的山溝開始養蜂。“這個地方是師傅推薦的,因為師傅說他經過這么多年觀察,襄王溝就是周圍所有蜜源的正中心位置,蜜蜂采蜜時飛行的距離比較短,工作效率就比較高。加上周圍幾公里都沒有人居住,是一個原生態、純天然、無污染的好地方。”李偉利說。
在父親的默默支持下,李偉利在襄王溝里搭起帳篷,把蜂場就安置在那里。由于人跡罕至,在溝里守著蜂場的李偉利還是有些害怕。第一天晚上,是父親陪著他度過的,他一個人待在帳篷里不敢出來。兩三天時間后,他便適應了這里的生活,自己一個人做飯吃飯。有時候,在老家的母親和媳婦會做點好吃的給他送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蜂箱檢查一下,看看里邊有沒有起王臺,需要不需要清理衛生,忙完已經是傍晚時分了。
養起蜂來,沒有李偉利想象的那么難,但他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艱辛。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7月25日至8月2日那幾天,每天都有蜜蜂跑出去不歸,他必須趕出去趁早一一收回來。“整箱蜜蜂跑掉要及時收蜂,不管多遠還是多高,都要追上去收回來,要不然都是很大的損失。每天不斷地跑來跑去收蜂,這讓我感覺到養蜂還是特別累人的。”李偉利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李偉利就賣出去了第一瓶蜂蜜。“大概是在5月20日左右,那段時間正好是產蜜高峰期。當時,溝里來了一群旅游的人,看到我正在搖蜜,過來一看,就說現搖的蜂蜜挺好的,就拿了2瓶4斤。當時60塊錢一斤,我感覺還不錯。”李偉利說。
“現在自己嘗試的做,等以后技術各方面成熟了,我打算把蜂場規模擴大,把技術教給周圍的鄉親。目前,蜂場的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當然還要學習很多相關知識,今年我參加商州區職業農民培訓和致富帶頭人培訓,9月份還有一次高級職業農民培訓,我已經報名了。銷售途徑、產量是最關鍵的收益保障,所以我覺得在保證質量和品質的同時,市場更加重要。我打算通過網絡直播等多種途徑銷售蜂蜜。等手續齊全后,我會往商超送貨,將來我會去西安、北京聯系擴展市場。今后,我會積極帶動鄉親們養蜂增收!”李偉利規劃了自己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