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張仲才 民霞 銀祥 燁明)“十二五”時期,商南縣搶抓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輻射帶動機遇,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著力建設四大園區——縣城循環經濟核心區、生態科技產業園區、金絲峽旅游示范區和丹南礦業園區,以園區大發展引領縣域經濟跨越式增長。
著力打造縣城循環經濟核心區。加快實施縣城亮化、美化、綠化、凈化、暢通、安居、服務、休閑、文體、基建十大工程,完善社會服務、文化產業、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垃圾回收利用、城市供熱等產業體系,實現城市產業間高度循環利用,把縣城循環經濟核心區建成產業配套、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山水園林式宜居城市,為各園區發展發揮好示范帶動和服務保障作用。
著力打造富水生態科技產業園區。圍繞茶葉、畜牧養殖、蔬菜產業著力打造農業科技開發、種養植業等循環產業鏈,大力發展“觀光-加工-包裝-銷售”、“畜-沼-果(蔬)”等現代循環農業;圍繞礦產加工、化工建材、金屬產品等,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不斷延長工業產業鏈,大力發展現代循環工業,在富水鎮建成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示范、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省級工業循環經濟示范產業園,實現園區工業產值4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
著力打造金絲峽生態旅游示范區。以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以金絲峽太子溝景觀和開河、丹江兩岸水景為軸線,以丹江文化和陜南民俗民風為特色,以高新技術的競技、探險、娛樂旅游為主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高新科技展示展覽、高新科技循環應用、科技項目旅游、旅游產品開發加工等產業,建成集休閑、度假、探險、漂流、觀光、娛樂、養生于一體的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著力打造丹南礦業園區。整合資源,融合項目,推進釩、硅、水晶、金紅石等礦產品深度開發,推動全縣礦產資源開發,實現資源開發集團化、產業開發集約化、產品開發品牌化,建成布局合理、開發有序、資源高效利用的全省釩業基地和硅工業基地。
為保障園區建設順利實施,商南縣專門設立了四大園區開發建設基金,縣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資金用于四大園區開發建設,建立縣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和服務中心,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大力招商引資,全力推進四大園區建設。深入開展招商引資突破年活動,將全年招商任務細化到部門鄉鎮,實行一月一通報,一季一評比;把世界500強企業、國內500強企業和省內的大企業、大集團作為重點對象,采取叩門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等靈活的辦法,加大引資力度,不斷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力爭到2015年,新增5戶以上國內500強企業,“四大園區”招商引資總量到位資金達到80億元。全面落實全民創業、全民招商和《商南縣工業園區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實行園區企業“零收費”和所得稅“五免十減半”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發展生產;簡化土地審批程序,園區內項目建設享受縣上規定的有關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用地指標上向四大園區傾斜;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四大園區內的國有土地使用收益,除按規定上繳省市的以外全部用于園區開發;落實社保、就業、戶籍等優惠政策,園區內失地農民可享受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并根據自愿可轉為城鎮戶口,園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可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完善科技特派員到企業服務和優秀黨政人才到園區掛職鍛煉等制度,吸引和留住各類人才服務園區經濟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適當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和企業職工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每年安排100萬元對“四大園區”高層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全面提升園區管理人員素質。
商南縣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全力招商引資,強化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推動四大園區快速建設,充分發揮園區在構造平臺、項目落地、改善環境、集中管理、集約發展等方面的優勢,引導縣域經濟走產業聚集發展道路,以產業鏈條、產業方向、產業上下游為紐帶,建設生態型、信息型、服務型、信用型、觀光型“五型”工業園區,著力形成布局比較合理、聚集效應明顯的園區格局。力爭到“十二五”末,經濟總量占縣域經濟總量的70%以上,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