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井方東) 富民才能強縣。商南是財政窮縣,收支矛盾異常突出。面對收支矛盾突出的窘境,怎樣才能把錢花到“點子”上,讓“口糧”錢變成“種子”錢,釋放出“1+1>2”的放大效應,是擺在財政局領導班子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近年來,商南縣財政局按照“促進增長、調整結構、推動改革、注重民生”的要求,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尤其2010年將各單位公用經費壓縮5%,將新增財力向農業、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三農”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傾斜,向基層一線傾斜,保證了工資發放、社保支出、機構運轉、社會事業等重點支出,農業、教科文衛、社會保障、政法、基層政權等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長32%,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財政支出進度顯著加快,全縣到處盛開致富花,結出“民生果”。
商南縣在財政支出上做到三個堅持。即一是堅持量力而行,量財辦事。預算安排上,始終堅持穩妥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則,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二是堅持按預算花錢,按進度撥款。一支筆審批,非特殊情況下不開新口子,維護了預算的嚴肅性。三是堅持統籌兼顧,有保有壓。在支出安排上,首先把保工資、保重點項目放在第一位。其次壓縮非生產性支出,達到節支即增收的目的。
2010年,商南縣財政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埋單”,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在做好“保工資、保運轉、保重點”的基礎上,將財力向“三農”傾斜,大力支持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一折通”發放退耕還林補貼、良種補貼、地膜玉米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能繁母豬保險補貼等3985萬元,農民得到的實惠更多。“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工程深入推進,銷售“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產品16391臺(件、輛、部),兌付補貼635萬元。二是全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撥付資金15862元,支持農村沼氣、異地扶貧搬遷、公路改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撥付資金422萬元,支持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安排資金3370萬元,支持丹江流域治理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爭取資金526萬元,支持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5萬人。三是支持農業產業化建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支持特色農業、項目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壯大,著力提高農民收入。投入資金350萬元,大力實施“千百萬頭畜牧養殖”工程,新建養殖示范園1個、小區3個,新增規模養殖大戶125戶,農民養殖收入大幅增長。安排資金6萬元,以實施“五個20萬畝”建設工程為抓手,撥付茶葉專項資金287萬元,發展茶園2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大棚800個,核桃1萬畝,鞏固東桑西移項目建設成果,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多方爭取資金387萬元,支持秦東茶葉加工生產線建設、金絲源花生油生產線改建及永利飼料公司發展壯大,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四是著力解決農村發展資金短缺難題。全面啟動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申報項目151個,縣級配套資金295萬元,修通村水泥路107公里、村內安全飲水管線92公里,建村活動室1.8萬平方米。科學整合農業、水保、扶貧等部門財政資金24326萬元,集中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培訓,發展現代農業,支農資金整合的聚集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啟動12個村級互助資金試點,財政投入本金180萬元,農民生產發展融資難題得到有效解決。積極探索農村低保制度與重點村扶貧制度有效銜接,農村扶貧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
民生乃社會和諧之本。商南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愛民生的政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建立健全“民生八大工程”組織協調和資金保障機制,做到項目計劃對接、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及時撥付。去年,縣財政落實配套資金4875萬元,實施“民生八大工程”8大類33項,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關注的好事、實事,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沐浴商南每一位群眾。“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16594名農村寄宿生享受營養早餐補助,城鄉低保對象由6197人擴大到33993人,10.7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5621名城鄉困難群眾享受大病醫療救助金210萬元,3450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創業貼息94.8萬元,為43242名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和農村育齡婦女免費健康體檢,撥付資金2500萬元支持東畈9.6萬平方米廉租房建設,支持6所學校校舍改造工程,公共財政實現了建制村通村水泥路全覆蓋;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全覆蓋;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全覆蓋;村村通廣播電視全覆蓋。面對一組組令人心動的數字和一樁樁“惠民工程”,24萬商南人民綻放出幸福的笑容和發自心底的感慨,無不感受到公共財政的旭日暖陽。談起民生,縣財政局局長蔡海成說:“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商南財政實現了向‘民生財政’轉變,商南的‘民生果’正日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