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金江 宋奇瑞)“生態就是效益,綠色就是銀行”。在柞水縣紅巖寺鎮307省道兩旁,30萬畝郁郁蔥蔥的松林,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同時它更像一座綠色的銀行,為當地群眾源源不斷地送去鈔票,綠色銀行為當地群眾人均增收5000元。
在鎮政府里,林業站站長杜進告訴筆者,紅巖寺鎮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這里是柞水縣森林覆蓋率最高的一個鎮。“我們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社會效益,同時向生態林里要效益;全鎮利用國家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政策,涵養和營造了30萬畝油松采種基地,每年的松籽收入達300萬元。形成采收、剝粒、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我們鎮的生態和松子產品是省內外的一張無形名片。”
筆者看到月亮坪的一個大院里,堆滿了松脂球和各種藥材;一輛車正在卸松子,收購戶主余達峰告訴我們說,他連續上十年一直是做松籽生意的,有比較固定的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客戶群。筆者隨鎮黨委書記陳曉琴走進紅安村的一家收購點,收購戶周慶林在外收購,院子里堆滿了50噸松脂球;他的妻子稱,每年要收購300多噸松籽,而且不愁銷路,經常有人上門或者電話聯系貨源;還有剝松籽剩下的鱗片,也是20元一農用車,很多人搶著買回去做燃料了!
近幾年,紅巖寺鎮依靠青山綠水的良好生態環境,把“綠滿紅巖、生態富民”作為執政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建立30萬畝油松采集基地的基礎上,建成紅巖、本地灣村千畝核桃園,板栗良種嫁接3700畝,核桃高接換優1000畝,低產林改造5200畝。在林下發展豬苓、天麻等中藥材種植1500畝,建成本地灣村千畝連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