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在農村,難點是如何讓貧困群眾致富增收?山陽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堅持把生態脫貧擺在脫貧攻堅的重要位置,圍繞“生態脫貧一批”要求,強力推進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林業改革與脫貧攻堅緊密融合,積極探索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互動共贏的扶貧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完成生態脫貧投資5159.3萬元,受益貧困戶1.5萬戶1138.45萬元,戶均增收758元。完成以核桃、板栗、中藥材、水雜果、茶葉等為主的林業產業建設127.8萬畝,實現產值6.75億元。
狠抓“三個重點”,依靠科技助推脫貧一批。不斷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引進新技術,先后與西安交大、西農大、陜西中藥研究所共同組建研發團隊,開發中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相關產品33個。依托與西農大合作建立核桃試驗示范站優勢,引進“核桃良種繁育”等新技術12項,推廣豐產建園、高接換優等實用技術8項,篩選引進核桃優良品種16個,為全縣實施良種嫁接改造奠定了堅實基礎。抽調林業系統技術專家,組建4個技術服務工作組,巡回深入全縣239個村,采取“集中辦班+現場指導”的方式普及林業實用技術和技能,選派技術員深入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示范大戶現場指導,手把手為貧困戶教技術、教管理,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會經營、懂技術、善管理的“能人”。組建核桃嫁接專業隊,按照技術標準,對全縣16萬畝核桃實生園進行了嫁接改造;組建10支病蟲害防治專業隊,深入各林業產業基地和鎮辦,集中開展病蟲害防治。通過實施校地合作、引進新技術、培訓新技能,走出了一條地方依托高校實現創新發展、高校通過地方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合作共贏路徑。
落實“三項政策”,實施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全面落實林業生態公益崗位開發、生態補償金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等生態脫貧政策兌現。全縣開發護林員崗位614個,已兌現了614名生態護林員1至9月工資221萬元。全面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兌現2016年度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131.02萬畝1926萬元,其中涉及貧困戶5630戶344.77萬元;兌現2016年度省級生態效益補償304萬元,其中涉及貧困戶3044戶55.68萬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兌現退耕還林13.8萬畝,涉及退耕農戶3.1萬戶,兌現資金3706萬元,涉及貧困戶2.35萬畝1.4萬戶,兌現資金637.5萬元,戶均達到450元。
瞄準“三條路徑”,發展林業產業脫貧一批。按照長抓林果短抓藥的思路,著力從發展林果產業、發展中藥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促增收的三條路徑入手,以坡座子、溝臺地和川垣地為區域打造核桃產業帶,以流嶺、鶻嶺、鄖嶺“三嶺”中低山為區域打造板栗產業帶,推進林果產業規模化發展。截至9月底,全縣以核桃、板栗為主的經濟林發展到127.48萬畝,千畝以上核桃專業村54個、千畝以上板栗專業村23個、林果專業合作社發展到99個,以核桃加工為主的企業發展到4家,開發系列產品6大類13個品種,年產量3.84萬噸,年產值6.75億元。大力發展中藥產業促增收,打造特色中藥材產業帶,累計發展中藥材基地44萬畝,建成規范化科技示范園1萬畝,標準化規模示范基地38個,發展醫藥化工企業15家,從事中藥材種植業農戶3.1萬戶,年產值19.45億元。積極發展林禽、林畜、林蜂、林菌等林業循環經濟模式,全縣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示范戶277戶、專業村104個,發展林下養禽100萬只、養畜3萬頭(只)、養蜂2.6萬箱、食用菌17.32萬袋,實現年產值4.86億元,帶動全縣8200戶2.46萬人致富增收,戶均年增收1萬元,人均增收3298元。
創新“三大模式”,聯資聯業帶動脫貧一批。堅持“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農戶)”模式,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采取流轉土地、訂單種植、貧困戶入股、收益分紅等形式,在全縣7鎮48村發展中藥材示范基地8300余畝,帶動群眾發展6.08萬畝,戶均年增收3600元,可帶動1800戶6500余人脫貧致富。積極探索“‘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大力發展種苗花卉產業,板巖鎮曹家寺村、戶家塬鎮康嶺村、桃園村積極與山陽縣天竺風景綠化公司合作,通過企業自籌、土地入股、農戶參股、產業扶持配股、貸款貼息等形式,籌資2540萬元,動員貧困戶每戶入股3000-4000元,入股貧困戶109戶358人41萬元,每戶年分紅不低于1000元,村集體年分紅不低于5萬元,每年可帶動268戶823人實現脫貧。堅持“公司+生態旅游+美麗鄉村+貧困戶”模式,大力發展短期致富產業,將造林綠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項目向貧困村傾斜,動員廣大貧困戶參加項目建設,增加短期收入。上半年,全縣815戶3100名貧困人口參與林業項目實施,實現勞務收入124.7萬元,戶均增收1530元,人均增收402元;1329戶4785人參與生態旅游建設和服務,實現收入191.4萬元,戶均增收1440元、人均增收400元。
堅持“三個強化”,全力保障生態脫貧一批。不斷強化生態脫貧規劃編制、森林資源管理、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制定出臺了生態脫貧規劃和年度方案,將項目落到各鎮辦各村(社區),任務落到山頭地塊,將惠民政策從宏觀決策落實到貧困人口,建立了上下銜接、精準到戶的規劃體系,形成貧困戶生態脫貧致富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在借鑒寧陜縣生態脫貧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緊緊依托移動、電信等部門的技術優勢,科學運用大數據平臺,啟動高壩店鎮生態示范鎮村創建工作,構建林業、環保、國土、水務“四位一體”生態保護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資源監管網格化體系,實施實時動態監控,確保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全覆蓋、全時段、常態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縣財政設立1.2億元十大產業發展基金,其中林業產業5大類4300萬元。先期設立500萬元財政擔保基金,與郵儲銀行合作,積極開展“集體貸”試點,為全縣12個涉農項目發放貸款5000萬元,其中林業產業類6個,發放貸款170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生態脫貧工程順利實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徐世旺 游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