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陳波
在張書軍的學習筆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我要發揮自己這顆螺絲釘的力量,幫助老鄉脫貧,這是我的小夢想,是為了圓眾多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夢想。”
三十出頭的張書軍是山陽縣政府法制辦干部,2016年1月,他被選派到色河鋪鎮峒峪寺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脫貧任務重、壓力大,初來乍到的張書軍顧不得休息,便與村組干部一起,白天入戶做調查,晚上整理貧困戶信息,還把入戶調查中遇到的特殊問題提出來,和其他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共同探討,共同分析,不斷提高調研質量。
薛家溝組的貧困戶楊守成居住在半山腰,那里不通路,平日里幾乎與外界絕緣。張書軍為了摸清楊守成家里的基本情況,他和村干部步行了幾十里路,又累又餓,隨行的村干部看他實在走不動了,就勸他別去了,他說:“只有掌握了真實情況,才能給老鄉多辦一些實事好事,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就這樣,他憑借著一股韌勁,來來回回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用雙腳丈量了峒峪寺12個村民小組20.5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摸清了峒峪寺村573戶群眾的基本信息,精準識別了149戶貧困戶的居住條件、種養狀況、務工以及醫療保障等情況,為峒峪寺村精準扶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底”摸清了,張書軍發現峒峪寺村之所以貧窮,主要是因為村級水、電、路、視、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找到了原因之后,他就和隊友們一起,幫助村里制定了峒峪寺村三年發展規劃,為村上實現“戶脫貧、村退出”制定了路線圖。
為了改善村容村貌,張書軍先后深入楊家溝、東溝等三條溝,詳細了解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之后,他坐車到縣城,爭取縣交通、水務、供電等部門項目資金。他的執著打動了一個又一個部門領導,爭取到一個個項目資金。現如今,峒峪寺村路通了、燈亮了、村美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基礎設施改善了,如果沒有產業帶動,群眾不能就業,脫貧就可能演變成返貧。為了發展產業,張書軍想到了招商引資,但在這樣山大溝深的地方招商引資談何容易。有一次,他聽說富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投資一個“依拉兔——冷水魚項目”。他就立即和同事一起上門拜訪,客商不愿意來,他再三邀請,請客商到村上參觀,三番五次協商溝通,客商被他的誠意打動了,終于將“依拉兔——冷水魚”項目落戶峒峪寺村。目前,這個項目已完成投資220萬元,每年帶動2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
據了解,張書軍先后給峒峪寺村爭取到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00萬元,建成年發電量0.2兆瓦的光伏項目,年收益20萬元,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的空白;引進當地能人返鄉創業,建成柿子醋廠,既盤活原有的固定資產,又讓當地的柿子變廢為寶,還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企業、個人、村集體多方共贏。
在工作中,他用足用活扶貧政策,幫助貧困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貧困戶陳宣富想發展養豬產業,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他就幫助該貧困戶在農商銀行貸款5萬元,建起了標準化豬舍,還幫其爭取25頭仔豬,實現了當年養殖脫貧的目標。
2017年,貧困戶陳朝彥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一家人卻高興不起來,學費和生活費對這個家庭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張書軍得知情況后,就和縣法制辦主任徐強復印了學籍檔案、錄取通知書,帶著貧困戶明白卡到縣資助中心進行對接協調,為其爭取了4000元的困難補助。
2017年3月,張書軍被山陽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隨著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曾經貧窮落后的峒峪寺村駛入了脫貧摘帽的快車道,看到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村支書王明有滿懷感激地說:“書軍同志是我們村的大福星,使我們村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他們的幫扶讓村經濟發展了,基礎設施改善了,脫貧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