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鋒
“這些東西,拿現在來說沒有一點價值了,但是我還是想把這些東西珍藏起來,讓年輕人都看一看,不忘過去苦,珍惜現在的美好日子。”7月15日,洛南縣洛源鎮農林村八旬老人蔡忠杰,一邊在家中精心擦拭著上海“雄雞牌”煤油爐,一邊向筆者回憶他32年的供銷生涯。
今年88歲高齡的蔡忠杰老人,1957年7月從部隊退伍后,成為當時洛源供銷社的一名工作人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剛參加工作的他,每天要步行15公里的山路,進村入戶收購雞蛋,以完成供銷社下達的每天2斤雞蛋的收購任務。“聽起來2斤雞蛋并不多,可是那個時候要完成這個任務很不容易。在村里一路往上走,聽哪里有雞叫喚,就拼命地跑,攆到那里,哪怕收一個雞蛋都很滿足。那個時候條件差,一家一戶最多只有兩三只雞,多了養不起。”老人說。
18年的采購生涯中,蔡忠杰到過浙江、河北、山東等地,多數時間奔波于省內各地,采購當時群眾需求量大的油、鹽、布料和化肥、農藥、農具等生活生產用品。盡管常年奔波,但在那個統購統銷年代,采購回來的物資在分配和銷售上都有嚴格的限制。
“一個產婦生一個小孩要一斤紅糖,這一斤紅糖,要隊上證明,村上證明,領導簽字,營業員才給你稱一斤。一般來說,過一個事給2斤堿面,給5斤煤油。化肥、農藥、犁、鏵這類都掌握的很嚴哩。”蔡忠杰回憶說。采訪期間,老人找出了上海“雄雞牌”煤油爐、“紅燈牌”收音機、帶著玻璃燈罩的油燈、木匣子上刻著五角星的喇叭這幾件老物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購買到這些東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個煤油爐,表面是搪瓷的,是稀缺貨,在那個時期,你要買這個煤油爐,是很不容易的,我是采購員,給經理和管業務的人說,跑來跑去,給人家搬凳子,殷勤地庫里往門市部幫忙拿貨,最后才買下。”
現在,閑暇之際,蔡忠杰老人總喜歡擺弄這些老物件,不僅是為了那段難忘的“供銷”回憶,更重要的是為了教育現在的年輕人,讓他們都看一看,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常憶過去苦,才會不忘今天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