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明婷玉 特約記者 孫傳卿
在商南縣湘河鎮,有一批貧困戶在政策扶持、干部關愛和社會幫助下,他們鉚足干勁、奮發圖強,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不甘落后,也不想掉隊。
◇羅成林平凡但不甘平庸
在湘河鎮湘河村大泉組,50多歲的羅成林,只要不是雷雨交加的天氣,他便起早貪黑,上山巡邏每一處山林的安全,一旦發現有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之徒,立即予以制止,特別是在天氣干燥的秋冬季節,他更是寢不安枕,生怕有人因上山祭祖等原因造成火災,用行動守護著轄區的青山綠水。
老羅的妻子曹榮英介紹說:“以前我們家窮得叮當響,家里孩子多、負擔重,老羅身體也不好,日子過得熬煎的很,多虧現在的政策好,村上給我們評了個貧困戶,又幫我們貸款搞產業,幫扶干部還給我家免費送了兩頭豬,又給我們在鎮上弄了一套房子,遇上這樣的好事情,我們不知道幾輩子修來的福分!這不,如今村上又給老羅安排了護林員的營生,每個月都有400塊錢呢!”一旁的羅成林聽著妻子的感慨,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我家老羅很負責,前兩天去巡山不小心從山上滑下來,身上掛破多處,去醫院花了好幾百元,但他還是每天按時巡山,攔都攔不住!”妻子曹榮英直嘆氣。“那有啥嘛,村上這么信任我,我咋能不好好工作。這份工作來之不易,不能辜負人家的一片好意呀!”羅成林堅定地說道。
◇吳瑞閣百善孝為先
俗話都說:“女子本柔,為母則剛。”這句話用在湘河村貧困戶吳瑞閣的身上恰如其分。家人生病,她不離不棄;生活艱辛,她勇挑重擔;困難面前,她迸發出了強大的毅力和韌性。
吳瑞閣家住湘河鎮湘河村南溝組,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吳瑞閣在家照顧老小,農村家庭雖不富裕但也溫馨。可在2015年春天,丈夫王新軍在工地上出了事,腰部受到重創,在醫院休養了1年多,家里中斷了生活來源,欠下了巨債。吳瑞閣含辛茹苦,精心照顧丈夫,頂著巨大的壓力東拼西湊支付醫藥費,丈夫的傷情慢慢好轉。禍不單行,2017年7月份,70多歲的婆婆突然動脈破裂、血流不止,緊急送到醫院住了20多天。在這段日子里,吳瑞閣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將她從生死邊緣拽了回來。
在別人看來,吳瑞閣對待鄰居熱情大方,對待生活積極向上,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從來沒有感嘆過世事無常,一如既往地照顧行動不便的丈夫、70歲的婆婆和年紀尚幼的孫子,家里家外一把好手,默默地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湘河村支部書記吳成全評價說:“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女子,從嫁過來的那天起,便將孝老愛親四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黃建國奮斗才能脫貧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家住湘河村的黃建國,為人老實本分、忠厚正直,妻子杜香蓮勤勞質樸、賢良淑惠。可誰知大兒子卻從小患病,夫妻倆費盡心思精心照料,孩子的病情卻沒太大改善。黃建國母親70多歲,身體不好,家庭負擔非常重。村上2011年為其辦理了低保,但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狀況,這一點生活補貼猶如杯水車薪。
黃建國深知,要想改變貧困面貌,只有在外面多干苦工、多下苦力,別人嫌臟嫌累的活兒他二話不說直接上手,蹭破皮、磨出繭是常有的事。可是畢竟收入有限,家中陳舊的四間土木結構房屋一直沒有得到修繕。考慮到黃建國家的特殊情況,2017年村里結合移民搬遷政策,在蓮花街小區為其協調了一套集中安置房,這更堅定了黃建國奮發圖強、早日脫貧的決心。2018年,他開動腦筋、靈活變通,趁著外面活兒不多的時候,在家養了兩頭豬,種了兩畝白芨,由妻子在家照料。聽到村里要成立中華蜂養殖合作社,他積極響應,率先養了15箱。家中的產業忙完之后,他便外出做外墻涂料的活計,一來二去,實現了長中短期產業全覆蓋,奠定了脫貧致富的基礎。
黃建國自豪地說:“咱不怕窮,只要好好干,總會有過上好日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