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


洛南縣境處于兩條浩莽的山系之間,北為秦嶺,南為秦嶺山系之一的蟒嶺,而在中間穿流而過的是洛河。蟒嶺西起洛源鎮冢嶺,向東南綿延110公里至高耀鎮東南箭桿嶺戛然而止。蟒嶺山中有洛南八景之一的“文顯翠屏”,有發源于丹鳳縣的甕溝河,也有北望閿靈、南通武關、東抵盧氏的三界之要沖——三要鎮。
蟒嶺
宛若一條橫臥東西的巨蟒——蟒嶺,為秦嶺余脈,古稱地肺山,亦稱中干山,西起洛源鎮冢嶺,東南蜿蜒約110公里而至高耀鎮東南箭桿嶺。冢嶺,即灌舉山。《山海經》曰:“灌舉之山(今冢嶺山),洛水出焉。”《水經注》說:“洛水出京兆上洛縣灌舉山。”自西而東南的蟒嶺為一條縈回的界限,標出洛南與商州、丹鳳的界域;這條界限也是兩個流域的分界線,嶺北為黃河流域,嶺南為長江流域。
公元859年,唐代大詩人溫庭筠從長安城赴襄陽投友,在洛南期間,觀地肺之山,留下一首《地肺山春日》:
“冉冉花明岸,涓涓水繞山。
幾時拋俗事。來共白云閑。”
同為唐代詩人、元和太和年間曾任山南道從事的章孝標,游蟒嶺時寫有一首《游地肺》:
“市朝擾擾千古,林壑冥冥四賢。
黃鶴不歸丹灶,白云自養芝田。
溪灘永夜流月,羽翼清秋在天。
高跡無人更躡,碧峰寥落孤煙。”
詩中不僅寫地肺山,而且寫到隱遁于蟒嶺文顯山中的“四賢”(即商山四皓)以及傳說道教大師在洛南煉丹的“丹灶”。
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一首《歸老》里即寫到向往洛南地肺山、天臺寺的野逸隱遁生活的心情:
“歸老何妨駕鹿車,平生風雪慣騎驢。
鬢毛白盡猶耽酒,目力衰來轉愛書。
止足極知于道近,癡頑更喜與人疏。
著身莫怪無閑處,地肺天臺盡有余。”
陸游還在《次韻范參政書懷》中這樣寫道:
“芋栗多儲煮復煨,一塵那許到靈臺。
虹穿道室爐丹熟,龍吼空山匣劍開。
躡履未成游地肺,掩扉聊欲隱天臺。
桃花榮謝吾何預,一任劉郎去后栽。”
元人馬鈺與王重陽6位弟子合稱為“北七真”,在一首《系云腰》里,寫到其“訪秦川,居地肺,結良緣”之事:
“昆侖山上丹陽子,真得得,遇風仙。
今生相應前生約,訪秦川,居地肺,結良緣。
離清坎靜水生火,嬰姹睡,虎龍眠。
神凝氣聚靈光現,駕云軒,透祥煙,去朝元。”
作者在另一首《化生兒·和重陽真人》里,又寫到他“訪地肺,恣遨游”的情形:
“得遇忻然別東州。訪地肺,恣遨游。
水云自在沒憂愁。這攀緣,愛念休。
保護根元二尾牛。運玉汞,倒顛流。
金丹結正不持修。闡玄談,般若。”
橫亙西東的蟒嶺,不僅是黃河長江流域之間的一道蔥蘢浩瀚的翠屏,也是一道隆起的詩行,意境清新,韻味悠長,時吟時新。
文顯翠屏
三要鎮東南為高耀鎮。高耀曾稱“高耀子”,傳五代最后一個朝代后周時,有個叫高耀子的俠士,文武兼備,于群山溝壑中筑起城堡,劫富濟貧。后趙匡胤陳橋兵變,滅后周建大宋,宋軍浩蕩而來,欲剿滅高耀子勢力,高耀子觀其時事,讓其子投降大宋,而自己則自縊身亡,既避免民遭涂炭,又保全其忠于后周之志。自此,此地便稱作“高耀子”。
蟒嶺在高耀鎮鐵鎖關即箭桿嶺處,為這道連綿110公里的山脈畫上一個句號。作為一條充滿靈性的山脈,她是絕不會這么戛然而止的,于是,她捧出了一座洛南名山——文顯山。
文顯山位于高耀鎮東南約10公里處,主脊海拔1709米。文顯山橫峙于天表之際,崚嶒而立于蟒嶺之末,宛若天地屏障。《范志》載:“該山地處洛南縣城東90里的高耀鎮,又名云架山、翠屏山,橫峙天表,東連豫省,為縣東屏障。”其山巒溝壑之表林木披覆,蔥蘢葳蕤,飛玉流翠,儼然縱橫之翠屏。“翠屏”之名遠近皆曉。
宋人陳巖肖,官至兵部侍郎,在洛南寫有《翠屏峰》:
“削玉橫陳開翠屏,東西有路總堪疊。
向來同識春山面,猶有蒼蒼九節藤。”
清人陳綬寫有《郭敬初別駕留住其家數日,書此留別并寄前途諸友》(又名《翠屏留別》)一詩:
“星霜屈指廿余年,舊地重游幸有緣。
再度兵荒銷浩劫,同盟車笠勝群賢。
逢君忝下留余榻,借馬權為訪戴船。想是翠屏猶識我,煙嵐突峙雨余天。”
清人陳爾茀將“文顯翠屏”列為“洛南八景”之一。他這樣描述:
“文顯傳,翠屏燦,白云齊,青玉案。
巍峨一列障雞頭,古松老柏交枝干。
旭日朝霞相映鮮,晨星夜月染河漢;
懸巖時有麋鹿游,藤蘿千條馢斷案。
顛米落筆畫難成,好鳥一聲山水青。”
如果是雨后,如果你有不錯的耐心并且還能夠吃點苦在山頂歇息一晚,早早起來,你會看到無邊無際的云海,排山倒海地涌動于大山之中,把一座座翠綠的山巒掩映其中,恍若仙境;那云霧和天連在一起,浩渺無際,奔涌架馳,仿佛白浪翻卷的大海。人,站在山巔,深深吸口濕漉漉的云霧,心里頭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洗得干干凈凈;揮揮手,你甚至可以乘著云霧翩然而去……因此,文顯山又有一個名字“云架山”。
文顯山為豫陜及洛南丹鳳分界地帶。東南叢山之中為河南省盧氏縣的官坡小鎮,南去蒼茫群山里為丹鳳縣庾嶺、巒莊鎮。
清中州進士衛文煥撰碑云:“若文顯山,其亦分華岱之余波,而檀諸山之名勝者乎,是山崒。然起于蒼莽之中,馳奔云矗上下,盤折數十里群峰。……游客騷人,登其上,手攀日月,足踏云霓,超然世外,別有天地。或行吟于崆洞,或留詠于峭壁,任意盤桓,往往數日不歸。”
沿山澗溝谷,于草樹間攀緣而上,一道歷盡滄桑的殘破寨墻橫臥山脊。高約5米的寨墻為一道寨門,供人出入。穿過寨門,于荒草中盤旋而上,即為文顯山古寨遺跡。環古寨的寨墻有10個垛口(炮眼)和生鐵鑄的火炮等。寨墻有東、西、北三道門,內建有玉皇殿、祖師殿、禹王宮、龍王廟等完整的建筑群,另外還有幾塊記錄著這座城寨歷史的碑刻。山上之建筑起于明代。衛文煥撰碑曰:“第見山麓之上,有前明弘治三年之遺鐘焉。”遺鐘何在?泯然不曉。《范志》載:“舊志注,上有蘭若,明代所建,旁有風洞,云洞,中有清泉。每歲八月初一日,游人如織。嘉慶辛未年重修。”
清人所撰之《文顯山廟碑記》中這樣描述山上之廟宇:“當山之巔,遙望輕煙拂罩,彩云繚繞者,玉皇殿也。由殿右西下而東折,履巉巖披蒙茸石泉涌出者,龍王洞也。由殿左東下而西折,空中有殿,殿上有閣。樓臺參差者,祖師洞也。不數武石檐高聳,天然結構者,諸圣洞也。”
可惜,山上建筑大半毀于“文革”,但是,有一副對聯留在這里:“山門不鎖白云封,古廟無燈明月照。”
臨于山巔,四望山巒蒼茫,群峰起伏,幽谷深壑,縱馳天際。
山的南側為懸崖絕壁。一條小徑自上而下鑿壁而行,小徑上甚至有木椽搭建的懸空棧道。道上,絕壁壓頂;道下,深淵無底;風從腳下凜凜而過,松濤陣陣,鳥鳴叢林,奇險驚人。
小徑旁有山洞,洞內有一泓清幽幽的深潭,潭邊建有一小屋。公元1980年,一個來自河南盧氏官坡鎮名賈成宇的道士,登上文顯山,再未回過家門,直到2013年去世。在這33年里,賈道士就住在深潭邊的小屋里,聽風聽雨聽山,守著蒼涼荒寂的文顯山。賈成宇逝去后,又一年輕道士來到文顯山,住進了賈成宇住了30多年的小屋。
傳商山四皓曾隱居于此。
《魏書·地形志》載:“雍州咸陽郡石安縣(今陜西咸陽附近)、洛州上洛郡上洛縣(今陜西洛南)均有四皓祠。”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縣范啟源編《洛南縣志·寓賢》載:“四皓者,秦始皇時見秦政虐,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祖聞而征之,不至(《高士傳》)。后經張良、呂后商議迎請回京,向漢高祖劉邦諷諫不可廢去太子劉盈(即后來的漢惠帝)。劉盈繼位后四人謝絕封賞,仍回商山。”《范志》載:“四皓初入商山,隱居文顯山。”又有“四皓蓋先寓于文顯山,后徙入商山”之記載。
元人孟文昌《梯霞觀碑略》寫道:“東望文顯之山,四老仙去,遺跡猶在,永懷高風。”
望浩然聳立的文顯山,巉巖千仞,翠色靈動,云霧怡然,古寨幽幽,真有一種仙風道骨的韻味。
邊陲要地三要鎮
自古長安城經商山入豫鄂,有兩條大道:一條在南,即商于古道,亦即南越秦嶺,沿丹江而下,入河南西峽縣;一條在北,即南越秦嶺,出藍關經黑龍口、洪門河東去入洛南永豐鎮,經縣城、景村、古城、三要鎮,終于高耀鎮的鐵鎖關(即箭桿嶺),進入河南省盧氏縣官坡鎮。
古城鎮東去即三要鎮,它是這條大道上的邊陲要地。
三要北望閿靈,南通武關,東抵盧氏,為三界之要沖,位置顯要,故名“三要”。明成化十三年(1477)即設三要司。民國元年(1912)曾在此設立縣佐,掌理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民國20年(1931)廢。
三要于東漢即設南河巡檢司,唐宋時延置。南出青草河可通武關,東出即盧氏通衢,北達靈寶。漢唐時,因湖廣河南等處商賈行人皆由這里以達省會,所以設立巡檢駐扎稽查。后因新開六百里商于路,加之后來龍駒寨航運開通,舟楫可行,路徑又捷,南河司已非要隘,但因其地偏遠,為豫陜每年會巡之處,仍為商旅間道,直到清道光二十八年,因房舍被水沖而移駐黃家村(現三要鎮政府所在地),改稱三要司,直至民國。
唐代的張說,開元十七年(729)為尚書右丞相。開元十年(722),詔命張說為朝方節度大使,巡視邊防,到南河巡檢司巡視時,寫下《喜度嶺》:
“東漢興唐歷,南河復禹謀。
寧知瘴癘地,生入帝皇州。
嶺路分中夏,川源得上流。
見花便獨笑,看草即忘憂。
自始居重驛,天星已再周。
鄉關絕歸望,親成不相求。
雷雨蘇蟲蟄,春陽放學鳩。
盛明良可遇,莫后洛城游。”
三要街稱黃家村,亦稱黃村,1949年以前一直用此稱。宋代常州江陰人陸文主曾宿三要街,寫有兩首《宿黃村土人索詩》。
其一
黃村落日下山低,宿烏歸林亦倦飛。
夜半驅車投北去,誰能慷慨泣牛衣。
其二
塵沙終日意香晉,落日炊煙又一村。
客子惓游求止宿,主翁搔首更無言。
三要鎮西有龍山,龍山有一個千年松,稱龍山松,20世紀90年代因火災干枯。宋代王邁(1184-1248),為嘉定十年進士,歷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職,行經洛南時,在三要龍山目睹龍山松,遂成一首《喬松歌》:
“華陽有喬松,直干千太強。
盤根據厚土,勁直凌秋霜。
不知種者誰,拱把由羲皇。
不受秦人封,鐵立心慨慷。
……萬古永不朽,長久天日光。”
三要鎮夾峙于南北丘陵山隘之間,呈東西而陳,幾條短短的街巷,南北交錯,但卻是盧氏、丹鳳及靈口周邊的區域邊貿交易之地。自古以來,集市興隆,客商往來而不絕,三地奇貨物資在此交易。
1927年6月下旬,由中共掌握的武裝許權中旅撤離西安,開赴三要司進行整訓。中共陜西省委派唐澍去洛南三要司入許旅,以加強對許旅的領導。1928年1月,唐澍到達三要司,與旅長許權中、旅黨委書記高克林以及早一步到的省委派員劉志丹、謝子長等人會面。許旅發動三要司附近的群眾,成立農民協會,打土豪,分糧食,處決了土豪惡霸何豹子、劣紳羅云秀、土匪丁克盛、胡登玉部屬等。
1935年12月8日,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在敵軍分兩路追擊并派兵控制了入陜要道的情況下,巧妙地擺脫了國民黨第六十師籌謀許久的堵擊防線,突破了敵軍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鎖線,由河南盧氏縣城與洛河之間的一條人跡罕至的隱蔽小路,進入豫陜分界線鐵鎖關(即箭桿嶺),開始了在商洛8個多月的長征。進入鐵鎖關的紅二十五軍,首先在雞頭關擊潰了在此阻擊紅軍的洛南縣保安團團長尤奉三率領的一個支隊,下午,部隊開進三要司。
在紅二十五軍進入陜南之前,國民黨陜西軍事當局就命令駐潼關、華陰的第四十二師二四八團、二五二團翻越秦嶺向東南推進,堵截紅軍入陜。
三要鎮南,有一座兀然聳立、三面都是開闊地的山岡——九泉山,海拔1600多米,是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12月8日下午,已進駐三要司的國民黨二四八團第三營,憑借九泉山阻擊紅軍,一場激戰就此拉開。副軍長徐海東一馬當先,指揮并率領二二五團,從九泉山東南側和東邊的懸崖絕壁向山上的敵軍發動正面進攻。二二五團三營八連在營長李學先和連長肖邦與的帶領下,從九泉山兩側攻上山頭,插入敵后,與敵人展開肉搏。黑夜降臨,經過激烈的搏殺,紅軍終于將國民黨第二四八團第三營全部殲滅,斃傷國民黨軍160多人,俘獲官兵100多人,繳獲各種槍炮500多件,戰馬20多匹,使剛剛踏入商洛的紅二十五軍得到了及時的補給。
激戰之后的紅二十五軍,于12月9日翻越蟒嶺,挺進洛南縣庾家河鎮(現為丹鳳縣)。在庾家河鎮,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了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會,決定成立鄂豫陜省委,建立以商洛為中心的新的根據地。也就在這天,紅二十五軍又經歷了他們在長征途中最險惡的一場戰斗——庾家河之戰,擊潰了20倍于我的國民黨軍,從而開始了在商洛8個月的長征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