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汪锳 通訊員 陳風軍 劉家虎)11月21日,鎮安縣金臺山景區的扶貧超市內,游客正在挑選臘肉、木耳等當地的特產。這是鎮安縣利用當地資源“試水”扶貧的新模式。
今年以來,鎮安縣積極探索以購代捐消費扶貧模式,建立扶貧超市,搭建產銷平臺,幫助貧困村、貧困戶銷售土特產,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盡快讓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
建立三級網絡,搭建銷售平臺。在各村建立收購點,全縣150個村(社區),每村指定一家村級專業合作社負責,以市場價格定點現金收購貧困群眾生產的農產品,分類標注貧困戶姓名、家庭情況及生產時間和產品數量,統一配送到鎮辦分揀站。在鎮辦建立分揀站,15個鎮辦分別指定一家扶貧工廠,對統一收購的貧困群眾農產品,以戶為單位進行簡單的分級、加工、包裝、打包,經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檢測合格后,集中配送到縣扶貧超市。在縣城居民聚集區和各大景區建立扶貧超市,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結算。
瞄準三大群體,拓寬銷售渠道。針對市民、游客全面提供優質“農家土貨”,由其自主選購,既滿足了自身日常生活需求,又為貧困群眾奉獻了一份愛心。干部職工以購代捐,由縣總工會牽頭,依據相關福利發放規定,按全年7個節假日,每個節假日每人100元共700元的標準,引導干部職工到扶貧超市購買貧困群眾農產品,各單位、機關食堂,統一采購扶貧超市農產品。愛心人士電商認購,借助“京東”“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在網上發布貧困群眾的農產品信息,宣傳推介、動員引導縣外愛心人士自主認購,推進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產品收益。
出臺三項舉措,強化銷售保障。統一標準保質量,生產環節由農業部門和駐村工作隊負責指導貧困群眾規范生產,確保農產品綠色、有機、無污染;監管環節由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農業等部門對初級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嚴把市場準入關;銷售環節由鎮辦、村兩委會、駐村工作隊負責詳細標明所有農產品來源,進行溯源標識。實行補貼保運營,縣扶貧局、縣總工會、縣農業局牽頭負責扶貧超市的運營,對房租、物流和工人工資進行一定額度的補貼,減少中間差價,確保貧困群眾以市場價銷售農產品,最大限度增加收入。樹立品牌保市場,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品牌意識,合理定價、明碼標價、保質保量,讓消費者購得滿意、購得放心,讓“產品”變“商品”,通過“特色產品”帶動“特色產業”發展。
除了讓產品走出農村,扶貧超市還讓貧困村的人“走進來”。收購點、分揀站、扶貧超市在人員用工招聘上,優先考慮周邊貧困群眾,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目前,鎮安縣在城區建立扶貧超市2個,在景區建立扶貧超市3個,幫貧困群眾共銷售板栗、核桃、木耳、香菇、臘肉、雜糧、土雞蛋等農產品達1200多萬元,有效地幫助貧困群眾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