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創新“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1844”機制工作紀實
金秋鎮安,層林盡染、流彩溢金。10月8日,全市“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現場會在鎮安縣召開,為寫好鎮安基層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幸福感,既要靠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硬件”,還要靠基層社會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軟件”。作出何種抉擇?展現何種作為?近年來,鎮安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創建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目標,針對基層社會治理存在方式單一、管理松散,條塊分割、各自為戰,技術落后、效能不高等難題,著力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新路徑。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防汛救災“人盯人”防搶撤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給鎮安提出了探索“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命題,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實地指導、把脈定調,相關部門幫助下,鎮安建立起了“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1844”工作機制,即圍繞“治理方式扁平化、聯系群眾零距離、激活社會微細胞、智慧賦能高效率”一條主線,聚焦“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風險防控、秦嶺保護”八大領域,創新“劃片管理、一人多崗、平臺運行、系統調度”四條路徑,實現“共同管理、共同治理、共同締造、共同幸福”四大目標,著力構建以片區為單元、以片長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實現高效能。
據了解,經過不斷實踐探索,鎮安縣通過推行“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工作機制,有效破解了基層治理體系建設難題,極大改進了干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初步實現了由粗放管理向精細治理、“管控”向“智控”、由單兵作戰向整體聯動、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由低效率向高效能的五大轉變,基層治理的資源多了、力量足了,群眾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及時得到了解決,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譜寫了新篇章。
延伸服務觸角 實現治理覆蓋全域化
“我是片長,宣傳好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我是片長,守好這面山坡,做好護林防火。”“我是片長,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這是鎮安片長的錚錚誓言。
在鎮安,有事先找片長,小事片長解決,大事五長聯動,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道風景線。
鎮安縣突破縣、鎮、村、組行政體制,在全縣1059個村(居)民小組中合理劃分片區3854個,優化整合村(居)民小組組長和村內有行業崗位補貼補助的人員2902人擔任片區兼職片長,從黨員、離退休干部、有威信的群眾中選聘952人擔任專職片長,明確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風險防控、秦嶺保護等八個方面“盯”的任務“盯”的人和事,發揮片長聯系群眾“零距離”和問題監測“前哨偵察兵”作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了解政策、享受服務、反映問題、表達訴求,同時,實行統一著裝、掛牌上崗,推行片長AB崗制度,儲備3854名志愿者作為B崗,在片長臨時有事不能履職時,代理行使職責。落實片長激勵措施,專職片長每人每年補助1200元,兼職片長在保持原有崗位補助不變的基礎上,兼職5項以下的每年增加補助300元、5項及以上的每年增加補助600元。
為了充分調動片長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該縣堅持定額補助和行業補助、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兩個結合,在每個村(社區)設立社會治理愛心超市,每季度根據片長工作實績量化積分,給予實物獎勵;每年開展優秀片長評選活動,表彰先進、鞭策后進。
運用智慧賦能 實現治理方式扁平化
運用現代化社會治理手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是進一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鎮安縣搶抓信息技術是發展第一生產力的機遇,借助中國電子、華為、視聯動力、電信等公司的技術,投入1770萬元,聘請中國電子專家團隊專門研發建立大數據平臺和視聯網可視系統,實現一張網縱向貫通、橫向聯通。開發縣、鎮、村、組、片“掌上通”APP,建立縣總指揮部、鎮辦指揮部(8個專項指揮部)、村(社區)指揮所、村(居)民小組、片長的五級微信群5092個,形成“一張網絡”上下聯通的調度系統,實現縣總指揮部與8個專項指揮部、15個鎮辦、154個村(社區)、3854個片區、10萬戶29.7萬人的上下聯通、可視調度。通過視聯網系統,連接政策宣傳、防汛救災等八個專項調度平臺,實現部門、鎮辦之間點對點橫向聯通、會商研判、交流情況。利用線上線下互補優勢,實現一體監測。線上主要通過“掌上通”APP、微信群、無人機和手持攝像機三條線監測發現問題,各級指揮機構及時會商研判、發布指令。線下制作《片長口袋書》,實行片長每天巡查監測,及時填寫巡查記錄、上報各類問題。8月份以來,全縣片長巡查發現各類問題2.12萬個,自行處置1.99萬個、上報處置1306個。根據平時和戰時情況,各級指揮長主要通過縣、鎮、村三級視聯網可視系統、“掌上通”APP、五級微信群指揮調度。平時逐級下達指令、安排部署工作。戰時根據突發情況的緊急程度,縣總指揮部可以跨級直接指揮調度村和片長,片長也可以越級將突發情況直報各級指揮部。
據了解,8月份以來,該縣各級指揮機構下達一般指令5328條、緊急指令246條,全部得到有效及時處置。
打通行業壁壘 實現治理資源一體化
“不久前,我在家里做飯,發現孫子不見了,沒找到非常著急,最后我趕緊找片長調取監控視頻,在偏僻的沙堆旁找到了孫子,真是太感謝了!”永樂街辦新城社區60多歲的劉奶奶感動地說。
這是該縣堅持系統的思維、統籌的理念,打破行業部門壁壘,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積極探索治理資源一體化新路徑的一個縮影。
整合人力,在縣上建立總指揮部,下設“一中心兩室八部”,整合綜治、應急等部門業務技術人員,實行集中辦公,處理指揮中心交辦、行業部門轉辦、鎮辦上報問題。整合147名行業部門專家建立人才庫,隨時為會商、研判、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整合38個志愿服務隊,隨時參與政策宣傳、應急處突等志愿服務。在15個鎮辦建立指揮部,整合“六辦三站一中心”等力量。在154個村(社區)建立指揮所,整合“四支隊伍”、鄉賢能人等力量,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擔。
整合信息,將八大領域涉及的所有部門已建成數據庫和公安、水文、環保、應急、水利、林業等部門5000多個監控系統全部整合接入大數據平臺,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將全縣所有戶籍人口、地理基礎信息以及各級指揮機構人員和所有片長信息全部錄入大數據平臺,便于指揮調度。同時,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統,精準定位片長、智能化管控片長。
整合資金,統籌整合就業、護林員、防返貧監測員、水管員、護路員、秦嶺保護網格員、地災監測員補貼資金共5032萬元,建立縣級運營管理平臺,實行統一管理使用、統一考核發放。同時,采取財政預算一點、向上爭取一點、行業配套一點、部門擠拿一點、集體經濟列支一點、社會力量支持一點的“六個一點”辦法,籌集資金2700多萬元,用于專兼職片長工作補貼、社會治理愛心超市物品補充、大數據平臺運行經費保障。
建立健全機制 實現治理運行長效化
加強黨的領導,建立健全機制,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長效化的堅強保證。
建立領導推進機制,縣上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所有縣委常委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壓實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分片統籌、分管縣級領導專職專責、其他縣級領導包鎮聯村、行業部門領導專項推進、鎮辦領導駐村蹲點“五個責任”。
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實行專項督查、專項考核、專項嘉獎,將此項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和“大比武、奪紅旗”活動范疇,一月一調度、一季一排名、一事一嘉獎、一年一考核。
建立規范運行機制,堅持一個標準建設、一個模式管理、一套流程運行,統一制定機制建設導引,指導片區劃分、片長設置和指揮部規范化建設,做到片長監測報告、各級指揮調度和問題處置全程閉環管理。
策劃:馮銳組稿:劉家虎 陳風軍 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