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昌晉 陳風軍
2月9日,鎮安召開全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現場推進會議,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相關縣直部門負責同志、鎮辦黨工委書記、受表彰村社區負責人和片長80多人參加觀摩,與會人員通過參觀示范點拓思路、介紹經驗曬亮點、表彰先進樹標桿等形式展開交流。
該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機制運行以來,構建了以片區為單位,以片長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實現高效能。
“過去,我們這里有個防洪渠,垃圾亂倒,臭氣難聞,自劉宏祥當了片長后,帶著片區老老少少整治環境,規范垃圾收集,慢慢形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這里環境干凈了,我們住著也舒適了。”月河鎮羅家營村下河灣片區群眾葛小云這樣說。
自“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開展以來,月河鎮探索實施了“三色管理、兩行兩不行”機制,把片長八項職責與當前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會治理、項目建設、民俗文化五項工作相融合,對片長實行月考評、季考核管理,考評結果用“紅、黃、綠”三色公示,并與片長工資掛鉤,與公益崗位人員績效工資掛鉤,與黨員評議和評優樹模掛鉤,抓住了片區管理“牛鼻子”,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局穩定。
據了解,月河鎮按照抓點示范、全面推進的思路,在快速啟動羅家營、西川村兩個示范村建設的同時,同步推進川河等8個村“人盯人+”創建工作。截至2021年12月,累計監測問題1169個,處置辦理1115個,全面激活了社會“微細胞”,實現了聯系群眾“零距離”。
在云蓋寺鎮金鐘村二組的香菇大棚里,片長張富友正帶領片區的5戶脫貧群眾做著香菇菌棒進棚前的準備工作,這是春節過后他們進棚的第4天,張富有樂呵呵地說,“我們初六就開工了,贏了個好兆頭。”
在云蓋寺鎮,像張富有這樣帶領群眾興產業的片長還有很多。他們將其與黨的建設、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了“小片長、小產業、小建設、小榮譽”“四小工程”,使“人盯人+”小片長發揮大作用、“戶幫戶”小產業促進大提升、“片連片”小建設帶來大變化、“家比家”小榮譽曬出新風尚,把片區群眾牢牢地捆在產業鏈上、綁在鄉村建設鏈上、綁在社會治理鏈上、綁在精神文明建設鏈上。
據云蓋寺鎮鎮長全亮介紹,該鎮充分發揮“小片長”作用,圍繞“小產業”發展木耳320萬袋,種植紅豆杉1萬畝,制作手工掛面200多戶,栽培藍莓年產1750公斤,發展以香菇、茶樹菇、球蓋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80萬袋;圍繞“小建設”建設小超市46個、健康服務室12個、建設理發室11個、建設小菜園3個、自助銀行代辦點7個、生態停車場26個、建設片區圖書室25個、片長播報室25個、文化小廣場8個、片區小影院7個、調解室65個;圍繞“小榮譽”,開展“奉獻之星”“孝敬之星”“發展之星”“守法之星”“友愛之星”“五星家庭”評定活動,設置榮譽墻,對評選情況進行公開公示,曬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
“自從片長組織群眾打掃石關路以來,來這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經營著鎮安縣西口回族鎮北陽山戶外農家樂的馬勇說道。
石關路沿線屬北陽山喀斯特地貌,景色優美,游客眾多,但是游客反映,“石關路景色不錯,卻道路上落石較多,通行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石關路沿線片長加強日常巡查,發現落石就及時組織群眾清掃干凈,讓石關路成為旅游的風景路,群眾的致富路。
鎮安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開展以來,讓一個個“小細節”“微治理”連綴成線、成面,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