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林 辛恒衛 圖\王 磊
今日茅坪鎮
鎮安縣茅坪回族鎮,地處鄂陜兩省鎮(安)、鄖(西)、旬(陽)三縣接合部。過去,這里山大溝深、信息閉塞、飲水奇缺、交通不便,居住在這里的回漢族群眾一直過著窮苦的日子。
近年來,在黨的脫貧攻堅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全鎮上下鼓足干勁,乘勢而為,做活生態、產業、鄉風三篇文章,著力改善居住環境,發展致富產業,厚植文明鄉風優勢,成了鎮安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樣板。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初夏時節,筆者走進秦嶺深處的鎮安縣茅坪回族鎮茅坪村,一片片綠樹將村莊掩映其中,一條條水泥路格外整潔,一幢幢漂亮的樓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景觀長廊依山建造,青年們在田間勞作,老人們在文化廣場旁的大樹下乘涼,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田園圖。
“過去,村里到處都是柴草、糞堆,凌亂得很。現在綠化好了,環境美了,還修建了文化廣場,感覺村里和城里一個樣。”茅坪村回族村民安慶新一邊乘涼一邊樂呵呵地說。
茅坪村優美的生活環境,只是茅坪回族鎮村容村貌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茅坪回族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垃圾革命、風貌革命、廁所革命、易地移民搬遷為切入點,拆除“空心房”和危舊墻,清除了2100多噸建筑垃圾,采取項目爭、財政補、群眾籌的辦法,整合資金近千萬元,硬化道路,新建村組組織活動場所、文化廣場、休閑長廊等基礎設施,全鎮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2014年以來,該鎮先后5次把居住在高山上的2870多名回漢族群眾搬遷到了統一規劃的集中搬遷點,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回漢族群眾攜手創造幸福生活
茅坪村今年40多歲的回族婦女馬平香,平常在家務農、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去年5月,村里建成了木耳產業基地,馬平香早早報了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現在她已經成了生產能手。在木耳基地上班之余,馬平香還負責村莊環境衛生清潔工作,這是村里為她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我們見到馬平香時,她剛從黃龍洞溝風景長廊清理完垃圾,一邊抹著頭上的汗珠,一邊笑著說:“黨的政策這么好,我們莊稼人又不怕吃苦,只要勤快些,日子肯定能過好。”
在離木耳基地不遠的地方,就是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據當地家家戶戶種植洋芋的傳統優勢,頭腦靈活的回族村民馬明良繼承了老一輩人的手工制粉手藝,帶動村民創辦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制作手工洋芋粉條帶動回漢族群眾致富的脫貧路。“手工粉條韌性好,口感好,很受消費者歡迎,去年,我們生產的粉條早已銷售一空。僅加工粉條一項,每戶村民年收入就在4000元以上。”馬明良介紹。
通過不斷嘗試,目前茅坪回族鎮的富民產業已初具雛形,粉條、木耳、釀酒、牛肉加工等合作社達到30個,為1000多名回漢族群眾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實現了照顧家庭、務作農活、打工掙錢“三不誤”,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感也提升了。
革除陳規陋習,厚植文明鄉風
從“十謝共產黨”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
前幾年,茅坪回族鎮以“四在農家”創建為契機,大力發展中藥材、養殖業、鄉村旅游,改變鎮容鎮貌,讓回漢族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如今,茅坪回族鎮以“生活美百姓富”為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推進鄉風文明,讓“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為鐫刻在廣大回漢族群眾心上的錚錚誓言。
在茅坪,基層社會治理有兩大創新——“村管家”和“紅白理事會”。
發端于茅坪回族鎮紅光村的“村管家”,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如今,這個創新之舉已經在全鎮推廣,以鄉賢村“五老”為基礎推選“村管家”32名,構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層治理模式。
同樣得到群眾積極擁護的還有“紅白理事會”,全鎮組建紅白喜事志愿服務隊10個,全面推行紅白喜事備案、“紅黑”榜等機制,革除陳規陋習,厚植文明鄉風。
當年,紅光村老支書王永余帶領回漢族群眾治坡造田,讓人們吃飽飯;如今,安吉現、王東等一大批先進典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帶領村民共建美麗鄉村。
五星村三組村民蔡克珍日子剛有好轉,丈夫吳勝有卻因打香椿從樹上摔下來不幸致殘。在縣畜牧中心幫扶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的引導、支持下,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將房屋修繕一新,在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菜園和小果園,還在村上的香椿加工合作社打零工,一邊掙錢一邊照顧丈夫。
鎮黨委書記馬輝表示,未來茅坪回族鎮將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回漢族農民,把工作舉措轉向促進發展,把工作任務轉向推進鄉村振興,奮力建設鎮安最美“民族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