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瑚承堂
本報通訊員 楊遠彥 戴福汗
“當村干部,就是給村民當好家、管好事,不能玩虛的,必須真干實干。”這是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瑚承堂常說的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2015年返鄉創業,帶動村民發展產業、一同致富。
一心為民辦實事
盛夏時節,站在高處,俯瞰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一排排整齊的食用菌、蔬菜大棚,300多畝綠油油的烤煙田,一戶戶獨具陜南特色的院落映入眼簾,儼然一幅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圖。
搬遷戶郭紅林感慨地說:“這些變化多虧了咱們村里的瑚書記。”
自2019年擔任鐵廠鎮新民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產業大棚邊、房檐下、田埂旁,經常能看到瑚承堂的身影。他帶著村干部與村民一起外出考察項目,帶領群眾成立新民村烤煙黨小組,幫助村民致富。目前,新民村有煙農7戶,種植烤煙350畝。
因病致貧的張德衛曾是新民村二組的貧困戶。多年前,他因長期受腰椎病痛折磨,一度臥病在床。近年來,經過治療病痛有所緩解,他能夠從事一些體力勞動。脫貧攻堅期,他夫妻二人在村油用牡丹種植基地務工,年收入6萬多元。瑚承堂結合他家的實際,動員其發展烤煙,今年種植烤煙40畝。“感謝鎮村干部對我的幫助,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賺錢。”張德衛高興地說。
在瑚承堂的帶領下,新民村發展了以玉米、大蒜為主的種植產業和以豬、牛、羊、雞為主的養殖產業,為全村農戶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瑚書記的帶動下,今年我種植了4畝柴胡和1畝魔芋,預計年底能收入2萬元。”新民村六組村民王炳洲說。
用情服務解民憂
“去年強降雨天氣的時候,我屋后的大樹突然倒下將房屋砸了一個大窟窿,瑚書記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將我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并落實了后勤保障,要不是他,后果不堪設想。”新民村一組群眾詹相池說,現在想起來還心有余悸。
去年防汛期間,瑚承堂在防汛搶險一線,及時調配工程機械排查危險,指揮并轉移受威脅群眾。災后重建時,他爭取到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的資金支持,動員本村干部群眾投勞,迅速搶通并修復全村6個組的水毀道路,有效保障了村民生產生活需求。
今年6月,正值烤煙生長的關鍵時期,持續干旱導致農作物受災、部分人畜飲水困難,瑚承堂帶領村干部及時購置水管、儲水桶等抗旱物資,積極協調灑水車輛灌溉煙田,解群眾燃眉之急。
“你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你當貼心人。”一直以來,瑚承堂堅持為群眾辦實事,幫群眾解難題,用最好的狀態服務群眾。2022年,他被縣委評為“擔當作為好書記”。
革除陋習樹新風
為了改善民風,構建鄉風文明,瑚承堂帶領村干部打造“新民村百姓大舞臺”“道德講堂”,由黨員帶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演出,講好孝老敬親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文明新風。
在瑚承堂的倡議下,新民村制定了《新民村村民公約十二條》,對婚喪嫁娶進行規定。前不久,村民張某女兒出嫁,直接在新民村喜事會操辦,大大節約了支出。喜事辦結束,張某說:“要是放在以前,最少得3天,現在,2天就結束了。”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一名致富帶頭人,瑚承堂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扛起責任,一心為民,帶領群眾一起增收致富,用行動踐行著基層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