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小鵬)近年來,柞水縣制定保護規劃,健全名錄體系,壯大傳承隊伍,開展搶救保護,強化基礎建設,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縣上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年逾古稀的代表性傳承人予以重點保護。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進一步完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不斷發掘補充和推動非遺項目晉檔升級,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實行動態管理,對因客觀環境改變等原因導致變質變異或不再呈“活態”特性而消亡的縣級非遺項目,予以更正或退出名錄。
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研究出臺非遺保護激勵政策,引進非遺專業人才,鼓勵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景區(點)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成立非遺搶救保護工作隊,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采取搶救性保護。做好紅巖寺鎮蘭家灣壯族自然村的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積極挖掘其民族語言、民族風情等,使其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大觀園。
加強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傳習館(所、室)建設,逐步規劃建成縣、鎮、村級標準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免費開放必要的配套服務設施,積極推進鎮辦、村(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陳列等場所和示范基地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提供陣地保障。培育壯大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非遺扶貧產業,開發特色非遺產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技藝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傳承。打造非遺美食示范街、示范村,統一設計非遮產品標識,創建特色非遺品牌。以柞水漁鼓、杏坪皮紙手工技藝,十三花、盤龍七藥酒等為龍頭,推動建設一批非物質遺產業園或非遺示范基地,助推柞水旅游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