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機制:缺乏“優勝劣汰”
當然,高成本也伴隨著高風險。美劇每年播一季,一般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出,邊拍邊播,完全和收視率掛鉤,一旦發現收視率不好,馬上砍掉,用新劇頂替,所以基本上都是盈利的。電視臺如此殘酷的優勝劣汰,讓每個制作人都有一種岌岌可危的感覺。新策劃、新創意迭出。當然,這也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法寶。
此外,電視劇的海外版權的分銷以及DVD光碟的收入也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告費是電視劇收入的根基,一般每小時的節目中,大約有15分鐘廣告。
而國產電視劇都是全部拍完后再賣給電視臺播出,從市場承載量來看,能在電視臺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一年不過8000集左右,而2009年獲得發行許可的國產劇有12910集——就是說,電視劇拍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電視劇賣不出去。
2009年,我國電視劇銷售收入達到21億元,比2008年的16億元增長了30%還多。但是,目前我國每年投入到電視劇上的資金有50億元——多數資金并非來自制作方,而是來自企業、政府的贊助,幾乎全靠這些錢在維持我國的電視劇制作,因為行業中真正通過拍劇獲利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是能播出、進得了黃金檔,也并不是每一部劇都能掙錢。
我國的電視劇只要開播,一般都不會被叫停,收視率再低,也只是面臨著回款難的問題,不會被攔腰砍掉。“以和為貴”的播出機制,讓品質不佳的電視劇有了生存空間,造成播出質量的良莠不齊。
此外,美劇重視長期收益,制作精良的電視劇深受觀眾喜歡,可以一季一季連續幾年播下去。比如《星際迷航》,播了40年,劇中的主角和觀眾一起變老……而且,美劇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由一部劇引發的周邊產品也能帶來豐厚的收益。而國產劇大多注重短期效益,大量的廣告植入影響了收視效果,這也是國產電視劇應該反思的。據中新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