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很多人一樣,在看了《蝸居》后再看六六編劇的《心術》便不自覺地把自己歸到患者這個弱勢群體里,我期待它揭露醫療黑幕,期待它的快意恩仇———以至于,最初在浙江衛視看了前兩集的樣片后,我和身邊很多同行一樣產生了濃重的疑惑:劇中這輕松幽默的格調,這善良可愛的醫護人員,是否將患者心中那些冷冰冰的醫院給美化了?
然后,我看了全部37集的樣片。我發現自己悄然從一場二元對立戰的期待中走了出來,逐漸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醫護這個職業,看待醫患之間的種種問題。我開始思索:為什么醫生在患者心目中就一定冰冷嚴肅、讓人畏懼?我知道,很多人都有過不愉快的就醫經歷,遇到過一兩個讓人無法心生好感的醫生,但是更多的醫生是什么樣的?我們又何曾認真地去觀察過他們,何曾關注過他們的喜怒哀樂?
《心術》中呈現出來的醫護人員其實與你我并無不同,他們有煩惱、有無奈、有憤怒、有悲傷,他們都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缎男g》的主創用一種溫柔平和的視角記錄著醫院這座生命維修站里發生的故事,盡管它語調溫柔,但卻沒有刻意回避矛盾———醫療資源的匱乏、醫療改革的迫切、醫生可能因疏忽而導致一個生命的逝去、醫療糾紛解決方式的不公平不合理、醫藥代表的那些貓膩、各式各樣患者們的表現……只是,它在講述過程中摒棄了“解恨”或者“過癮”這樣情緒化的表達方式,試圖理性地去間入那些你見過或沒見過的“醫院中的常事兒”。這部劇的幕后操作者,無論是編劇六六還是導演楊陽,都有過切身刻骨難忘的就醫經驗,也曾有過情緒,但她們最終都選擇了“放下”的立場,立刻獲得了另外一種能量。
在醫改的大話題下,無論是作為醫生還是患者,能做的其實不多,縱然是發泄情緒,以狠對狠,也無力讓大環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劇中對叫囂著要把醫生“搞臭、搞倒”的鬧事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把醫生都搞倒了,誰為你的家人治???現實的新聞中,那捅向醫生的一刀帶來的也只是更憤怒和更寒冷。當醫患關系變成一場殘酷的戰爭后,《心術》難能可貴地、清醒地呼喚著公民的理性。也許在這部劇中你看不到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但你能看到的是,如果想要事情不變得更糟糕,需要做什么。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無論你原本對對方抱有怎樣的執念,你只有付出愛與尊重,才能同樣得到愛與尊重;無論現實多么殘酷,只有心懷希望,才能為自己和他人留出一條生路。
醫護之難
●醫療資源緊缺,醫生每日忙碌于門診部、手術室、住院部,有時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如何還能時時奉上笑臉?
●遇到家屬鬧事,醫護只有挨打的份,不能還手。哪怕并非醫生的責任,只要鬧事,醫院就會選擇出錢了事息事寧人,并不維護醫護人員的名譽與人身安全。
●重大事故中送來的病患需要急救,可家屬往往無法及時趕來,無人簽字,救還是不救?病人因搶救無效死在手術臺上,責任一定在醫生?
●病人家屬打上門來,醫生還有間辦公室可以躲躲,護士呢?
●工作時間不規律,工作強度相當大,但薪水并不怎么豐厚,醫護人員很難有正常的生活,剩男剩女在醫護人員中很常見,夫妻離異也很常見。
三道人生選擇題,你怎么做《心術》怎么做?
情景1
劉老太太由兒子帶著來看病,霍思邈醫生看了片子后對兒子說老太太的腦瘤情況復雜,可能不止一刀才能解決問題,建議不動手術。病人走后,霍醫生的女學生提出不解:這個瘤沒那么復雜吧?霍思邈解釋:瘤本身確實不復雜,不接這個病患的原因是出于行醫多年的經驗,他一看到這個滿臉虛偽、滿嘴套話的兒子,就能基本判定他是個“難纏型家屬”,為提前規避糾紛風險,他不愿收治這樣的患者。學生意難平,頂撞老師。事態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