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斯皮爾伯格
電影《戰馬》
盡管斯皮爾伯格仍是當今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但這并不能改變《戰馬》與《丁丁歷險記》的票房不如預期,甚至是奧斯卡的提名數也乏善可陳。這兩部斯皮爾伯格的最新作品皆改編自兒童經典讀物,前者是《奪寶奇兵》式的少年勇敢和探索智慧,后者是《辛德勒名單》式的反戰訴求與人文關懷。《戰馬》2月29日內地公映,同時《戰馬》的原著小說亦在國內出版。這段男孩與馬的悲歡離合因為構建在一戰的歷史背景下,看盡硝煙中逝去的親人和敵人,哪怕是最傳統的表現方式,依舊讓人感懷涕零。
《戰馬》:馬眼看一戰
《戰馬》根據1982年英國作家邁克·莫波格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匹戰馬與一名男孩的深厚情誼,一個有關忠誠、勇氣與堅強的史詩傳奇。2007年,原著故事因為被搬上倫敦西區的舞臺而變得出名,并獲得了托尼獎。看過舞臺劇的斯皮爾伯格找來原著拜讀,“我在讀原著的過程中就感覺這是個太適合被拍成電影的好故事,這看似是一個在任何季節均可被聆聽的故事,但其中的情節滲透到了那片充滿戰爭的土壤里,它包含著某種明顯的美國元素。”對于戰爭電影,斯皮爾伯格尤為熱衷,關于二戰他已經執導了6部作品,監制了兩部電影,另有兩部反響頗大的劇集。“但是一戰,我們很少提及,這不正確。選擇《戰馬》為切入點,我覺得很有必要。”
從影片第一個鏡頭到最后一個鏡頭,英倫田園風光的回歸與人馬大團圓的結局,讓所有的死亡和榮譽歸于平靜。約翰·威廉姆斯充沛的交響配樂中,整場殘酷的一戰濃縮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團圓和另幾個普通家庭的破碎。同所有的傳奇人物一樣,小馬喬伊打一出生就注定要經歷坎坷。馬的存在意義,正在于它超越了語言、國家和階層,反饋出生命中每個人對于自己的關心,折射出戰爭扭曲下的人性。無論是養育這匹馬的阿爾伯特、帶走它的上尉、保護它的德國兄弟,還是法國爺爺和孫女,以及戰壕邊的對決士兵,這些本來因戰爭而兵戎相見的人,因為一匹馬的出現暫時忘卻了仇恨。這正是斯皮爾伯格所追求的反戰命題,隨著阿爾伯特父親的舊軍旗一路宣揚,馬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無論最后的重逢是否歸于兒童的夢想,畢竟這戰爭是真的結束了。
《戰馬》的劇情依靠一幕幕戰爭場面推進,比起斯皮爾伯格以往拍攝的同類題材作品,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電視劇《太平洋戰爭》等等,這次處理得更為平靜。這固然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程度無法與二戰的宏大相提并論;另一方面,只有在那時才更加凸顯馬的作用。無論是乘駕還是拉車,動物與人的關系,并不只是工具裝備,那時的人懂馬,把它們當做朋友和家人一般保護。因此,斯皮爾伯格在片中抑制了過度暴力的直觀鏡頭,哪怕是德軍馬克沁重機槍的掃射也只是用了側面描寫和航拍大全景,而非《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主觀鏡頭和紀實臨場感。斯皮爾伯格把影片定級為PG-13,追求更大層面的觀影人群。“我認為這部好影片應該是要全家人一起觀看,并非只有兒童應該去看這部影片。”的確,影片中的馬成了家族的成員,就像一個遠行的孩子,走得再遠都要回歸故里,這是斯皮爾伯格從《ET》起就不斷重復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