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說
唱出差別精彩更多
五一假期,朝陽流行音樂周、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同時在北京的朝陽、順義、通州三區舉辦,人氣爆棚。作為分別有七屆、十三屆、四屆舉辦經驗的音樂節,三大音樂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大
音樂節也針對不同的聽眾群,著重在個性定位上大做文章。原本還是群雄逐鹿一片混戰的戰國市場,到了今年五一,有了微妙改變,讓習慣糾結的老牌樂迷突然有一種“更多選擇更多音樂”就在音樂節的全新體驗。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音樂節只有一塊蛋糕,為搶食一個市場,票價戰、陣容戰、噱頭戰,甚至還有各種惡性競爭時有發生。五一京城的三大音樂節同時舉行,卻是在一片和氣中和諧進行。老牌迷笛堅守傳統搖滾,除了搖滾教父崔健坐鎮,王勇、木瑪、夜叉這些老牌樂隊均是搖滾派的代表,迷笛亮出的不僅是資歷,更是底蘊。另一面草莓音樂節更以8個舞臺、160組海內外藝人的設置創下了最新紀錄。從謝天笑到曾軼可,從新褲子樂隊到臺灣的小清新組合熊寶貝,草莓音樂節幾乎容納了各種風格的藝人,但總的來說草莓音樂節延續了它年輕文藝時尚的音樂節特點,受到了90后的一致追捧。而朝陽流行音樂周演出陣容龐大,主打大牌,黃耀明、楊乃文、羽·泉、張懸、樸樹、彭坦(微博)……“精選中的精選”名不虛傳。有人將草莓、朝流、迷笛形容為音樂節的“203040”,雖然說法略有偏頗,但音樂節真正做到精細化、差異化、特色化,既是市場的喜事,更是歌迷的幸事。
從2009年開始,國內音樂節數量越來越多,并在2010年開始井噴。今年五一期間的音樂節更是遍布祖國各地。現場音樂已經完全取代唱片業,成為現今音樂市場的支柱性產業。據計算,現場音樂是當前全世界音樂產業中收入規模最大的一塊,樂隊巡演所得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而迷笛、朝流、草莓在京城的三分天下,各自保證相應的高端品質,也為魚龍混雜的國內音樂市場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典型性范本。因為只有各地都有草莓、迷笛這樣的品牌音樂節出現,音樂節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才會真正改變中國式音樂節“廟會”走穴的山寨形象。(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