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首相不得不在綁匪限定的下午4點準時脫下褲子……此時,全國上下已是萬人空巷,酒吧、飯館、家宅,所有人都聚集到各自的熒屏前。鏡頭掃過一張張臉,有的人轉過頭去,更多的人瞪大眼睛預備看一出好戲。從國家利益到個人安危,所有人都以為“首相上豬救公主”是損失最小、最理所當然的選擇,而事實上,沒有什么理所當然,也沒有什么道德高點或底線,看似自主的選擇只不過是被發達的現代傳媒帶著走。當生活被電視、網絡、SNS充塞,我們在實時關注、盲目評論、無條件轉發的循環中如陀螺一般忙于周旋,對于提前脫難的“公主”,卻始終視而不見。
借著這個故事,Charlie Brooker再一次表達了他對現代傳媒的不信任:民調之前,已有引導傾向;不明真相群眾圍觀,更易歪曲事實;即使最終首相獲得連任、被媒體蓋棺論定為“國民英雄”,仍然不能改變他在家中淪落到非人的處境。到了第2集和第3集,Charlie繼續用他的“黑鏡子”,從不同角度對無所不在、泛濫熒屏的脫口秀、達人秀乃至虛擬化的數字人生,進行黑色映照,將觸角從現代傳媒延伸至后現代消費社會的弊病。
《黑鏡子》每集開頭,都有一個鏡子碎裂的畫面。“破鏡”的意象借用于英國詩人丁尼生的成名作《夏洛特女郎》:仙子夏洛特被詛咒囚于孤島高塔,只要從塔上往下看,就會有殺身之禍,她從來只能從鏡子里窺看外面的世界。終于有一天,夏洛特鐘情于鏡中騎士,跑到窗前一望真實世界,鏡子卻立時破碎,她也隨之死去。
內心不夠強大的人之所以受不了《黑鏡子》,恐怕并不是因為鏡子里面有多少血腥恐怖的畫面,而是它會讓我們深深懷疑,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根本只是一個龐大的障眼法。恐懼來源于無知,但最恐怖的卻不是未知,而是我們已經熟知、卻突然發現事實全然不是如此。
看過《黑鏡子》才知道,《神探夏洛克》里拉風的特效、英文字母躍然熒屏之上、伶俐跳脫的剪接……通通算不上后現代,充其量只是數字時代一張時髦的浮皮。什么是后現代?《黑鏡子》才是。什么是推理?《黑鏡子》更有推理的內核:用嚴密的邏輯去發掘真相。
英劇的政治諷刺傳統
Charlie Brooker用作品向大眾證明:看電視毀人生,但好的電視劇集,卻可以反省人生。除此之外,英劇最大的特點還在于不遺余力的諷刺。這種深厚的“民族性”即使在《樓上樓下》、《克蘭福德紀事》等奧斯丁式古裝正劇中也大放光芒,更不用說大量的迷你劇。
前一秒還是燕尾服紳士議論國事,后一秒就變身德古拉的后裔,于霧靄之中撇嘴陰笑。早在20多年前,英國影響長遠的特色劇目之一:政治諷刺劇,就將日不落帝國正經之中蘊含癲狂的氣質表露無遺。
1980年開播的BBC英劇《是,大臣》發生在政要云集的唐寧街。大臣、文官、小秘書三口相聲,不斷揭著英國政黨和公務員體制的老底,挖苦自己起來比喜歡談論政治的美國同行們更“舍得一身剮”。據說該劇播出時英國下院里都找不到人,全看電視去了。連撒切爾夫人都是粉絲,還親自在第一季里擔任編劇、客串演出。
6年后,大臣升官成了首相,劇集以《是,首相》為名,搬到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繼續演繹,風評更勝前作。許多對白成了經典段子——首相發現自己不能享用免費的工作餐,心生一計:宴請外國使節是國家掏錢,而且至少有7道菜呢!“星期一請德國大使吃午餐。星期二,法國大使。星期三,美國大使。星期四,新西蘭專員。聯合國有多少個國家?”“158個。”“這能吃6個月了,然后就從頭再吃一輪。”“外交部也許不會同意。”“怎么?”“他們說首相跟大使吃一次午餐,破壞兩年的外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