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音樂節的行業形態,陳述認為應該更加多元化和明確化:“音樂節品牌的風格目前還是比較凌亂,觀眾的群體梳理也都沒有太明確,中國目前有100多個音樂節品牌,但真正具有國際水準的高質量音樂節幾乎沒有。”
觀眾怎么看
搖滾樂迷安子是一個逢音樂節必去的忠實“鐵托”,遇到音樂節扎堆的五一、十一長假,他經常為了去看哪個音樂節而猶豫不已。“陣容只是決定了我們一開始去不去這個音樂節的因素,我經常會為了看一個大牌而飛到外地,今年還打算去臺灣看Radiohead的演出,打算托朋友買四千新臺幣的最高票價的門票,加上來回機票和住宿,這一趟得五千塊錢,但還是覺得值”。安子表示,除了陣容外,其他因素也必須考慮在其中,“如果說某個音樂節的整體體驗特別不好的話,可能以后都不會去了。有的音樂節音響調得特別差,基本都是噪音,臺下根本HIGH不起來,也有遭遇過飲食區小商小販開黑店訛詐的情況,比如前年夏天在張北,一只難吃的烤羊腿就要一百多。這樣的音樂節我以后是不會再去了”。
樂手發言
愿意參加投錢做硬件的音樂節
今年參加的音樂節里,樂谷音樂節是感覺最好的一個。因為對于我們樂手來說,演出前的調音是特別重要的一環,在這個音樂節上,給每個樂手都配了調音助理。
以前參加的音樂節舞臺上的音箱好多都是假貨,往往我們在臺上演得一身汗,臺下都沒反應,因為觀眾都聽不清。國內粗制濫造的音樂節確實不少,感覺不少主辦方都把錢花在請藝人上,把精力花在招商引資上,但舞臺的硬件卻做得很差。作為樂手,我們更愿意參加這些愿意投錢做硬件的音樂節。至于票價我們也覺得超過一百一天的價格對于大部分樂迷來說有點高。
口述:劉韜(果味VC樂隊吉他手)
樂迷說
我已經買好了去成都的飛機票,打算端午到大愛音樂節玩一下,順便旅游。門票確實有點貴,298元在北京夠買一個音樂節的三天通票了,但想想如果能看全這些歌手的演唱會,那得花多少錢?如果真如主辦方的承諾,一組藝人的演出時間不低于45分鐘的話,而且現場服務過得去,那我覺得這一趟值了。(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