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鶯就好像臺灣的Kate Bush,有過足夠多的商業成功,也有傲人的音樂作品,還影響了無計其數的優秀歌手,但總讓人感覺聽眾對她的了解還是不夠。多數時候提到黃鶯鶯,大家都不能免俗地去談《哭砂》、《葬心》甚至《春光》或者《云河》。黃鶯鶯對音樂的喜愛,和她的付出往往卻比這些關鍵字更加難以形容。她在事業最繁忙的時候,也一定要隨時關注流行音樂動向,在恐懼和憂慮之中源源不斷吸取資訊和養分。也因此,她從《呢喃》開始就展現出自己讓人驚嘆的音樂儲備量和優秀的音樂審美,著實獻上了當代華語流行樂里最溫柔的風景。
在七八年前,她因為家人和自己的健康關系,慢慢放緩了步子。她說自己不再強迫自己去聽音樂,當音樂送到耳邊來就敞開心房去聽,去感受。十四年后的這一張《搖籃曲》,其實是在這樣的情緒和經歷之中做出來的。與寶麗金和飛碟唱片時的野心相比,黃鶯鶯退一步海闊天空,更加關注“愛”這件事。從當年臺灣解嚴后的感慨《讓愛自由》,到更加實際,更加迫在眉睫的未成年人關愛,黃鶯鶯滿溢的感情,仍然是隨時打開唱片就可以聽到。
《搖籃曲》的構想很早就有,在五六年前,這張唱片就已經制作完畢。黃鶯鶯找來李士先擔當制作人,錄制了五十多首成品,原本很快就要尋找發行公司,最終卻一拖再拖,在2012年的夏天問世。原本錄制的五十多首歌,黃鶯鶯反復聆聽之后選出了十二首中英文歌曲,組成了現在的專輯,也照應了自己出道不久就貫徹的雙語路線。她對歌詞及歌曲內容有不一般的想象,每一次選歌,都是一次投射,是她對一個概念的理解和詮釋。
專輯之中選入的《小小羊兒要回家》和《茉莉花》,黃鶯鶯就自己有一套見解。前者是國語流行曲天后張露南下香港之后灌錄的,收在1955發行的唱片《莫管它》之中。黃鶯鶯從她母親那里知道這首歌曲,也正好用這樣影響兩代人的歌曲,放在一張關愛孩童的唱片里。另一首江南民歌《茉莉花》讓黃鶯鶯想起的,是父親嫁女那種憐愛又不舍的心情。“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就好像是父親牽著女兒的手,在教堂里交給新郎的情形。不論原本是不是童謠或者搖籃曲,黃鶯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她領悟到的十二支親情片段放進來,用溫柔的演繹唱出,實在動人。
鄧麗君,鳳飛飛這些與她幾乎同時代成長的臺灣歌手,她也能用自己典雅的聲音不緊不慢地唱出來。尤其羅大佑譜寫的臺語歌《心肝寶貝》,原為鳳飛飛送給自己兒子的歌曲,沒有生育的黃鶯鶯唱起來,同樣充滿了憐愛,這也是她從藝多年來難得公開發表的臺語歌曲,唱腔比國語和英文,又多了一些綺麗。來自蔡藍欽和葉樹茵的歌,同樣也說明黃鶯鶯始終記得那些臺灣流行音樂里不應忘記的名字。
而英文選曲同樣值得一談。無論是因芝麻街布偶戲紅遍世界的《rainbow connection》,還是John Lennon的名曲《Imagine》,或者是已經流傳七八十年的爵士歌曲,黃鶯鶯總是能找到那樣溫柔的切入點,而她滴水不漏的演繹,似乎也為自己唱片女皇的名頭加上無可爭議的籌碼。李士先的制作沒有特別改編什么,也沒有刻意去加入眼下時興的元素,不過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后,你不經意還是能聽到許多可愛的細節,就像媽媽給孩子開的玩笑,充滿了溫暖和關愛。(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