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隨著80、90年代青少年逐漸成長為電影主流消費群體,將當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通過成本不高的3D轉制的途徑重新上映,實現收益最大化,“錢”途可觀。“但無論如何3D不會讓糟糕的電影變好。只有已經有了好的電影,才可以通過3D讓人感受到更大的樂趣。”查克·康米斯基說,盲目跟風很容易引起觀眾反感。
在真正對觀眾負責的電影人的手中,沒有“真3D”和“偽3D”,沒有“實拍3D”和“轉制3D”,只有“好3D”和“差3D”。
讓人頗為欣慰的是,3D版《2012》同期上映的,還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被公認最難影像化的電影為濫觴的3D電影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讓3D回歸到一項普通的拍攝技術,本本分分地為劇情服務,而不僅僅是在銀幕上拉出夸張的景深,不僅僅是把“3D特效”當作撈錢的宣傳噱頭。專家認為,讓3D回到電影中的本來地位,讓觀眾身臨其境,而渾然不覺技術本身的存在,才是3D作為一項電影技術存在的真正意義。(Mtime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