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歷史劇,我看過美劇《羅馬》和英劇《唐頓莊園》,每一個細節都很逼真,都能夠值得‘考據’,而我最近看的一個電視劇,當看到秦末的人拿起紙書的那一刻,心都涼了。小學生都知道,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有觀眾如是對記者說。
在年前舉辦的中國首屆電視劇編劇講壇上,電視劇編劇委員會副會長彭三源表示,國產電視劇出現同質化泛濫、質量不高,原因在于沒有好的劇本。而缺乏好劇本的原因則是因為編劇們在創作劇本時,不得不屈就于制片方在題材和劇本總量、寫作速度上的要求。在過去,一般幾個編劇幾年時間才能拿出一個好本子,而在浮躁的當下卻常常被要求兩三個月完成劇本。這樣的浮躁情緒體現在了劇本的細節和思想內涵上。“拍電視劇并不擔心沒故事,很多大起大落的故事都是能編出來的,我最擔心的是沒細節。”導演鄭曉龍說,“這些細節恰恰是從生活中積累、提煉出來的。”
并且,部分出品方為了“圖快”,直接購買韓劇、美劇的版權,甚至干脆“抄襲”照搬至國內,將外國的題材“本土化”。央視電視劇頻道副總監汪恒認為,這種行業生態發展的不良傾向對劇本原創影響很大。
同類題材中尋求精神上的獨特
事實上,目前我國電視劇產量已經遠遠超過國內電視臺所能承受的范圍,出現了巨大的產能過剩。去年生產的1.7萬集電視劇,最后并不是每一部都登陸熒屏與觀眾見面。由于電視劇播出機構數量和相應的頻道容量有限,每年我國電視臺的播出電視劇總集數基本都維持在8000集左右。與播出平臺數量較少相對應的卻是全國持有《制作許可證》的機構高達4100余家,且還在繼續增加,資本流向電視劇產業,這樣的產能過剩的怪現象被首都廣播制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用“虛火”來描述。
斥巨資拍攝出來的一部電視劇即便有幸上了電視臺,能否打入黃金時段,能否進入衛視頻道依然是個未知數。我國電視臺全年電視劇黃金時段的容量只有3000集,熱門劇只有800集左右。大量的電視劇面臨無處播映的窘迫境地,許多投資數千萬元的電視劇,也因此被封存箱底,巨額資金打了水漂,即便上映也難以收回巨額成本。
而就算能夠登上熒屏,但由于衛視頻道檔期有限,面向全國觀眾播出的電視劇更是寥寥無幾。即便是在去年異常受捧的《甄嬛傳》,其首映電視臺卻是一家地方小臺——紹興新聞綜合頻道,這部電視劇在被20余家地方頻道熱映之后才最終登上衛視頻道,此時已是首映之后四個多月。紅透半邊天的《甄嬛傳》登陸衛視尚且如此不易,其它的電視劇就可想而知了。 與此同時,中國電視劇的“走出去”之路依然艱難,相對于美劇、英劇在國內互聯網上的熱播,中國電視劇尚未“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目前中國電視劇的輻射范圍依舊局限于亞太地區,出口電視劇的總量中,有三分之二出口到亞太國家和地區,而由于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差異,中國電視劇難以在歐美立足,在海外也缺乏固定的“粉絲群”。
“電視劇也要在故事講述中尋求新意,當同一題材大量扎堆時,尋找精神上獨特的東西,找到自己的、新鮮的敘事方向和立意點就顯得非常重要。”編劇劉和平如是表示。(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