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播出以來,已經在熒屏掀起一陣收視狂潮,央視索福瑞收視數據顯示,《我是歌手》2月15日第五期節目,不僅全國網收視再次問鼎全國第一,且1.33%的收視率和7.33%的收視份額均有明顯增長,與此同時,城市網也以收視率2.11%、收視份額8.37%拿下全國第一。
草根選秀的反向操作,主打實力牌和懷舊牌的明星對決真人秀,讓《我是歌手》與過往的草根選秀節目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化。在同質化嚴重的綜藝節目市場中,這種差異化又一次激活了觀眾的興奮點,雖然只播出了幾期,但業內已經評價頗高。
那么如此狀況之下,這檔耗資巨大、制作難度頗高的真人秀又是如何呈現并且成為關注焦點,后期又是如何營銷贏得高度關注的呢?
中國版《我是歌手》的版權來自于韓國原版《我是歌手》,這是一檔頂尖歌手競賽類音樂節目,在韓國MBC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是韓國2012年人氣最高的電視節目。當年已有歐美多個國家采購了該節目版權,不過在全球第一個采購這個節目版權的就是湖南衛視。
《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認為,“關注音樂本身,真實的力量起到撼動人心的作用,不編故事而是崇尚實力,會讓大家認認真真關注節目本身──這是市場的趨勢。”在操作上洪濤用簡單幾個字來總結這檔節目──“用全景紀實大片的方式表現音樂。”
大腕云集的真唱,殿堂級樂隊的伴奏,8臺機位同時錄播,來自5個不同年代的500名聽審,無論從視覺和聽覺都與以往的選秀差異明顯。
作為專家顧問團成員參與節目的知名音樂人宋柯表示,《我是歌手》已經開始挖掘音樂的價值,關注一首歌是怎么編曲的,帶觀眾回歸了音樂的本質。它證明只要真正尊重音樂,不需要編故事、不需要搞噱頭。節目采用紀實性的制作手法,大量寫實紀錄,完全按真人秀的拍攝方式,300個小時的素材量,突出“真實”的感覺。在一個噱頭大于實質的時代,這一節目突出了真唱,真人樂隊演奏,真實的實力PK,真正的大眾聽審,而這些元素正是當下電視節目中缺乏的。
除了真實之外,《我是歌手》制作中另一個巧妙的伏筆就是“懷舊”,當Beyond的海闊天空,齊秦、陳明的音樂響起,對于觀眾來講不僅僅是聽音樂,也將觀眾拉回了誕生這些音樂的年代。
那么,節目又如何能滿足不同年代觀眾的耳朵?洪濤表示,標準就是選擇標桿性的人物、影響了無數人青春歲月的殿堂級人物。齊秦、黃貫中、陳明、尚雯婕分別覆蓋了不同的年齡群以及不同的音樂風格。對于藝人選擇的精心設置,為節目鋪墊了更為寬廣的受眾人群。
懷舊不僅能激發觀眾的熱情,同時也能帶動藝人的再度火爆。如黃綺珊無疑是《我是歌手》中受益最多的藝人,同時也是引爆節目的關鍵點。陌生的面孔,絕好的聲音,一張生臉的加入為這檔大腕明星參加的節目增加了很多新鮮的元素和話題點。
另一方面,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臺網聯動激活電視和網絡兩部分受眾人群已經被電視節目所重視。這次《我是歌手》亦如《中國好聲音》一樣在微博上引起很大反響。由于這次節目在播出前完全不能透露嘉賓,在吸引受眾方面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傳播預熱上湖南衛視可謂是下了一番功夫。
從去年《中國好聲音》火爆熒屏后,社交媒體傳播逐漸成為電視節目口碑傳播的一個絕佳途徑。《中國好聲音》的重點在“轉身”,《我是歌手》的重心在于“不知道”,不到最后一刻不會知道對手是誰,把觀眾的胃口吊到了嗓子眼,充滿了驚喜與期待。而這樣的懸念設置,直接引導出預測、評論等話題內容,而這正是社交媒體傳播的熱點。(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