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經說過,自己屬于“聽磁帶入門,買CD長大,直接面對MP3沖擊,持IPOD過日子”的一代,我相信我們這代人對音樂產業的轉型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比我大幾歲的前輩,大多對實體唱片有著強烈的情結,比我小幾歲的后輩,對于數字化的生活大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只有我們這代是提著實體唱片的尾巴舔數字時代的菊花。
如字面所述,那種感覺其實是挺尷尬的。一方面,我很享受小時候逢唱片店必進然后淘個天昏地暗的回憶,另一方便,我也不得不接受“唱片已死Streaming當立”的現實并已然習慣了自我暗示“云”是音樂的未來——你想啊,以后不用淘不用下載點開云播放器想聽啥聽啥,多爽?
這當然不僅是“自我暗示”,這已然成為事實。比如,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只用蝦米app聽歌,不但CD不買了,連下載都懶得下了。而這直接導致我棄用touch,又改用回classic。這顯然是一種倒退,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這一代人的“尷尬”處境——云音樂這種全數字化全虛擬的生活方式對于我們這些半數字化的一代人來說太顛覆了,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對于介質的可控感和擁有感,雖然我們不像早幾年生人的前輩那樣對實體唱片有近乎潔癖的信仰。
我忍不住想象,當年處于轉筒唱片發明、密紋唱片取代轉筒唱片、磁帶出現、CD崛起這幾個音樂介質革命的交接期的人們是否也經歷著同樣的尷尬呢?但是,數字音樂革命顯然比留聲機發明之后的任何介質革命都更猛烈更顛覆,轉筒、密紋、磁帶、CD都還是實體范疇,到數字流時代,音樂徹底虛擬化了。跟留聲機的發明一樣,數字流從根本上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的,我們通常所說的“音樂”歸根到底是“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必然促使產業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傳統唱片公司時代,我作為一個消費者來消費音樂作品的過程是全實體化的,我去實體唱片店挑選實體唱片,與實體的店員交流,用實體的鈔票支付,與實體的朋友交流。數字音樂時代,一切都數字化了,聽的是數字流,逛的是網站,在線支付和交流,這過程中我完全可以不跟任何“實體”發生關系——除了電腦或手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唱片公司”顯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在傳統音樂產業中,唱片公司的經營是完全實體化的。把音樂作品灌錄成實體唱片,然后圍繞實體唱片安排相應的產品營銷,其中包括藝人產品的經營。(藝人毫無疑問也是實體)這種實體化的經營方式在完全虛擬的數字時代顯然是不適用的。
我想先理一下兩個不同時代的各自特點:
實體唱片時代:
1.資源相對集中
傳統唱片公司是集中式的生產,大廠牌把優質的資源(藝人、創作者、營銷者)集中到自己手里,確保生產出來的是優質產品,并能通過最優質的渠道推廣和銷售出去。
2.高成本
由于1,必然導致高成本。在實體時代,資源是稀缺的,要把這些資源籠絡起來,一定要付出足夠代價。而且,資源和唱片的存放本身就需要成本。(辦公樓和倉庫)同時,公司越大意味著運營成本就越高。
3.規模化
因為2,又必然需要3。因為成本的關系,如果想盡可能多的獲利,那么就必然要追求產量和銷量的規?;?。尤其對于大廠牌來說,要想保證公司維持運轉,非生產和賣出大量的唱片不可,而為此公司又不得不投入大量成本去挖掘、生產和推廣“產品”。(唱片和藝人)于是,一切又回到1,又開始一輪新的循環。
數字音樂時代的特點:
1.技術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