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 “五一檔”,《催眠大師》、《同桌的你》、《冰封:重生之門》等三部國產影片上演“三國演義”,三天全國票房共收3.7億元,比去年同期縮水15%。
三部影片中,4月25日上映的《同桌的你》已映一周有余,算不得新片,但仍以3天1.3億元的票房領跑,9天票房過3億元,延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之后的“懷舊”票房潮。在《超凡蜘蛛俠2》昨起“壓境”后,《同桌的你》仍以超過20%的排片量緊隨其后。
“平心而論,質量一般,但有些情節還是會有共鳴。誰不是從校園走出來的,誰沒有經歷過青春呢?”對于《同桌的你》的熱映,贊者言之有“共鳴”,彈者謂之太“平庸”。業內人士則認為,華語片近年來的“懷舊”青春潮可以歸結為“把握住影迷的情緒就贏得了票房”。
《同桌的你》本是影片監制高曉松創作的一首歌,流行于上世紀90年代。從一首歌變為一部電影,“看電影”被營銷成“一次經過策劃的重逢”。不僅70后、80后走入影院懷念起當年“同桌的他(她)”,與歌曲《同桌的你》同齡的90后,這一“正在經歷青春”的群體也成為票房主力,如高曉松期盼的那樣,看完電影哭哭笑笑地走出影院。昨天適逢“五四”青年節,《同桌的你》片方再發“同桌加油”宣傳視頻,延續影片熱度。從劇本、選角到后期推廣,營銷一步不落,扣住觀眾情緒,也賺回了票房。
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同桌的你》,近年賣座的華語青春片無一不打 “懷舊牌”。有網友總結出這一套路:男女主人公永遠是“學渣愛學霸”;配角是一幫性格各異負責搞笑的同學,且必定有一個胖子;若干年后再聚首,必然感慨“青春敵不過現實”,銀幕風景趨于雷同。
“懷舊牌”并非百試不爽。今年1月上映的《怒放之青春再見》票房平平,缺乏話題效應的主演陣容令該片在營銷上缺乏亮點,反證目前青春片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主創陣容。比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導演趙薇的話題性是最大賣點;《同桌的你》則把主演林更新、周冬雨的“曖昧情愫”放大,爭搶觀眾眼球。
對同為“五一檔”的《同桌的你》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進行比較后,院線人士指出,3億元票房的《同桌的你》勢頭遠不如破7億元的“前輩”,但從投資角度看,仍是筆好買賣。正是在高回報率的誘惑下,“懷舊”風從者不斷。故事總是從喜悅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經歷小鹿亂撞的開始,到慘淡收場的分離,沒有人真的探討為什么,沒人直面殘酷青春,畢業、找工作也是泛泛一提。相似的敘事套路背后是快餐式的消費品制造邏輯。缺少對時代和社會反思的懷舊“快餐”,難以在電影史上留痕,能賺多久票房,也需打個問號。把握住觀眾的情緒固然可以贏得票房,但情緒被來回稀釋就淡了,票房也就攤薄了。(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