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驚呼,據說八卦微博“扒皮王”靠大小號互黑或洗白方式,月收入逾百萬,是不是真的?我看了一下消息源,系另一個叫“娛樂圈揭秘”的微博賬號披露。該用戶說得有鼻子有眼,還指出“扒皮王”原名是誰,小號、大號有哪些,其微博的價格是一條5400元……我對朋友提及的這二位并無認知,但我清楚,大眾的偷窺欲是獲利的基礎,就算沒有“扒皮王”,也有“扒皮周”或者“扒皮李”,而且許多“扒皮周”或者“扒皮李”的報價比“扒皮王”高得多。
有人說網絡營銷號是網絡寄生蟲,此言差矣。網絡營銷早在互聯網建立之初就開始了。在互聯網企業均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的早期,圍繞著互聯網的各種營銷風生水起。在早期的聊天室、論壇、貼吧里,營銷者都無孔不入。明星是滲透論壇和貼吧的先驅之一,他們的宣傳團隊不僅要搭建自己的貼吧,各種營銷號的觸角還要盡可能延伸。影視項目的營銷則起步晚得多,所謂SNS的立體營銷概念直到2010年前后才涌現,開始僅是幾萬元的投入,隨著SNS整合營銷的甜頭初現,營銷企業如雨后春筍,水軍逐漸迎來了它的全盛時代,如今影視項目在互聯網投入千萬運營亦不足為奇。
影視娛樂營銷號并非偶然事物,它有自己的進化史。早期營銷號盛行于各大論壇,美其名曰段子手。有人發現這些段子手的ID傳播力驚人,于是有了金錢交易,職業ID由此誕生。到了博客時代,以新浪為首的博客運作平臺也在竭力培養自己的ID,這就是所謂的“名人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微博時代是全民自媒體時代,就算你名不見經傳,只要定位精準,運營得當,可能秒變日進斗金的微博大號。都說新浪微博沒賺到錢,但圍繞著微博經營的大號們卻賺了個盆滿缽滿。前幾年就曾聽說過某博客時代的成都女網友,早早嗅到了微博時代的商機,注冊并養肥了娛樂、美食、汽車、時尚等數個微博大號,然后高價出售,成了坐擁千萬的暴發戶,并轉行成為天使投資人。
不少明星藝人也因此被拉下水,本人經常遇到朋友這樣的詢問:據說你跟某某明星認識,能不能幫忙問問,轉一條商業微博什么價格?對于這類不靠譜的詢價,我向來婉拒,但我知道,成交的也不少。接這類生意的藝人,也都有自己的報價。在我身邊,就曾有兩位文化名人以5萬元的價格,接受過某汽車品牌冠名的演唱會微博互動直播。
隨著傳播介質的升級和換代,新的營銷介質和營銷模式層出不窮。“娛樂圈揭秘”揭露的微博大號已然是上一季的陳詞濫調,這一季的主打歌已向微信朋友圈的微信大號轉移——從微博大號年代的單兵作戰,轉向了微信大號的團隊作戰模式。此外,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正在積極推進CP(內容提供商)的孵化,營銷號正從ID時代向CP時代進化,從個體戶向團隊進化。
那么營銷號的未來何去何從?只能說市場有多大,水就有多深。玩左右互搏的寄生蟲肯定是有的,夸大其詞甚至是捏造事實的營銷蛀蟲也大有人在,但那些都不會是未來的主流,遲早要被市場淘汰出局。
(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