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賽
盲選后怎樣進行?
目前,《中國好聲音》的盲選階段將總共會播出六期,接下來怎樣進行比賽也是觀眾們熱切關注的。陸偉介紹說,每期“好聲音”節目都會挑選選手10-12名,這樣總共六期節目下來,最多會有72名選手上臺參選,不過,導師們最多只能為自己的隊伍挑選16人,這意味著約有10人會被淘汰。而導師們挑的這16人也并不是個個“安全”,最后他們還會從16人中挑選出12人進行下面的賽程。
在各導師的12名學員定下來后,接下來,導師們將把自己隊伍里的12名學員兩兩配對,按唱歌風格配成6對,這6對里的每兩個人將同時演唱一首歌曲進行現場比較,最后聲音更好的直接留下,另一個淘汰。在6位學員誕生后,導師們還將從中再挑出4人留下進行比拼,最終選出一個最得意的門生。整個賽程將至9月中旬,以一場每位導師的前四位門生均參加的演唱會而告終。那么,下面的節目將如何進行呢?據了解,12強選出后,每期節目將分為上下半場,專門為兩個導師進行篩選學員,目前暫定的是劉歡和庾澄慶同場,楊坤和那英同場。在每位導師選擇學員的時候,其余導師仍舊坐鎮為這位導師當“參謀”,但最后的決定由主導師自己做。也就是說,四位導師之間并不存在抗爭關系,而是自己的學員進行優勝劣汰,陸偉說:“如果說導師們有抗爭的話,可能只是在最終的演唱會上,我們會從節目的安排上看出這樣的潛在競爭。”至于四位導師會否在演唱會上開腔唱歌,陸偉稱還在定奪中。
4導師
錄制前與選手接觸?
在中國觀眾的印象中,導師和選手們是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的,例如選秀節目中,很多評委會在開賽前便在節目的安排下對每一位選手進行了解,以利打分選擇。但是,《中國好聲音》卻反其道而行之。“我們規定,導師在錄制節目前跟學員絕對不能有任何的接觸,他們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態下作出的選擇,這就是‘盲選’的意義。如果他們有接觸,那么損害我們第一時間用鏡頭捕捉他們轉過椅子來后的那種震撼力。”
此外觀眾們也按選秀節目的思路來關心,這些選手被挑選出來后,會不會被公司簽下做藝人進軍樂壇,或者真的成為導師們的門生?對此,陸偉解釋說,節目組跟導師們的簽約協議不是按照出場費的方式來進行的,而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合作。例如邀請導師共同開發選手的商業價值,此外節目組已與中國移動合作,將所有選手的演唱歌曲制作成彩鈴,這部分下載的利益以及未來商演,甚至廣告代言的分成,節目組都將進行利益分成。陸偉透露說,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結束后,會立即在澳門開一場商業演唱會,今年年底也會在新加坡和美國各辦一場演唱會。對于未來的商業模式的運行,陸偉非常有信心,他表示,中國移動對選手們的彩鈴下載抱很大期望,他們認為會有人突破千萬下載量。
5選手
有故事的才能被選中?
在前兩期的節目中,觀眾們注意到,除了“好聲音”外,節目組還對選手本人的故事及經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彰顯。那么,是不是“有故事的人”更容易被節目組挑中呢?對此,陸偉做了如下表述,“這個應該分兩個層面來說,我們的唯一挑選標準是‘聲音’,聲音不好再有故事是沒有用的。但是在‘好聲音’的前提下,我們也非常重視故事。我們在與荷蘭版權方接觸時,就已經達成共識,所有的成功節目,都是由情感支撐的”。據陸偉稱,荷蘭版權方對選手的挑選,是按五分來認可的,“三分是好聲音,兩分是故事”。原版的模式里,故事更占了40%的分重。“我們和版權方都認為,所有歌手在臺上唱歌,觀眾首先記住的不是他的歌曲,而是他的人,要記住一個人就得先記住他的故事。”說到這里,陸偉更說了一句精彩的話,“《中國好聲音》不是獨立的音符,是音符后面一個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