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鈾礦位于煤礦的上方,為了保護鈾礦開發,中核集團在三年前與兩家大型煤企簽訂開采互不影響協議,在20年(局部地區為10年)內開采完鈾礦,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尚處于詳查階段,離探明儲量開礦仍需數年時間。
“在鄂爾多斯這種地方,到處都是煤,如果不盡快動工,很快就會隨著煤礦開采被破壞掉。”林賀說,“等地方提供水電需要很長時間,搬運機器也要不少時間,所以這幾年下去鉆井勘探都叫“會戰”了,真正能用的時間很少。”
按照目前的架構,鄂爾多斯的地質隊在完成鈾礦的勘查之后,需要將鈾礦轉交中核集團的鈾礦企業,而勘查的經費則全靠國家投入。
“中核集團是轉企了,我們很快也會完成轉企,但轉企以后怎么運作,實在不知道,既然是企業,那么找礦肯定要有收入,但我們實際上又得靠撥款。如果完全是自負盈虧,這活肯定沒人肯干,投入大量成本之后卻找不到礦,這風險誰來承擔?只能是靠國家了。”林賀說。
快堆商業化路途漫長
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被列為未來首要發展的對象,同時,作為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第四代核電技術快中子堆(下稱“快堆”)也被列入了示范工程計劃。
僅僅在一年前,中國的快堆實驗項目才并網發電,中國成為第五個掌握快堆技術的國家,而在全球范圍內,目前也只有法國的快堆實現商業運營。
作為第四代核能系統的發展方向,快堆技術的推廣將消除缺乏核燃料的擔憂。此外,快堆技術可將核燃料的利用率用原來的3%提高到50%-60%,大大減少鈾礦的需求量,緊缺問題有望解決。
國際原子能機構曾估計,第四代核電技術推廣之后,核燃料將由原來的鈾235改為蘊藏量更為豐富的鈾238,并且原來使用后的乏燃料(又稱輻照核燃料)也能取出繼續發電,因此地球上儲藏的鈾資源可供使用1000年,而乏燃料儲存所帶來的環保問題也能相應解決。
目前,中國僅有13個在運核電機組,產生的乏燃料有限,基本上存于核電站之內。在美國尤卡山地質處置場現存5萬噸乏燃料。乏燃料在數十萬年后才能降到天然鈾的毒性以下。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曾表示,快堆要想商業化,必須具備經濟性和技術上成熟,目前快堆技術在國際上還處于試驗階段,預期2025年-2035年才能進入商用階段。
在快堆商業化之前,即20年之內,尋找鈾礦仍是發展核電所帶來最大的難題。(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