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政協上海市十二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圖為政協委員聽取大會發言。
本報記者 張海峰 攝
本報記者 張駿
“上海的建設用地已趨于極限規模。”在昨天的大會發言中,林凱文細數:當前上海建設用地已達3070平方公里,占城市陸域面積比重為45.7%。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為3226平方公里,比重將達48%。相比之下,國外大都市建設用地占城市陸域面積比重一般在20%至30%。從人均水平看,上海目前為122平方米,而發達國家城市為82.4平方米,即便發展中國家城市也只有83.3平方米。
另一方面,建設用地結構中工業用地比例偏高。上海建設用地中,工業用地占比29%。這一比例在國外綜合性城市為15%至17%,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則在5%左右。“上海中心城區還存在大量工業用地性質的老廠房、老倉庫。這與上海‘四個中心’的發展定位明顯不符,工業用地多,給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相比較大的工業用地規模,其產出效率則較低。林凱文說,2000年,“商服用地”的產出效率是工業用地1.37倍,到2009年則增加到1.74倍。
“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極限,工業土地閑置或粗放利用現象卻比比皆是。”林凱文認為,必須通過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加快土地二次開發和創新土地使用制度等方式來提升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逐步緩解上海建設用地緊張局面,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認為,上海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應對土地緊缺的經驗,采用“土地重整制度”和“精明增長戰略”,加快工業土地二次開發,盤活存量、提高質量,鼓勵現有二產用地向三產用地轉型,還可利用稅收調節手段,促進企業部分存量與閑置土地入市,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供應途徑。此外,上海還應創新土地使用制度,完善城市用地模式。在現有“兩規合一”基礎上,加快推進城市規劃、土地規劃和產業規劃“三規合一”;并以高密度緊湊型開發模式為導向,出臺地方性法規,允許不同地塊的容積率相互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