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瀘天化微漲0.45%,收報4.42元。這一價格與瀘天化此輪上漲的起點——去年12月23日收盤價4.36元十分接近。瀘天化從這一價位默默以30度角上漲到4月28日的高點6.38元,用了約4個月的時間,漲幅近46%;而毫無征兆地跌回原形,只用了7個交易日。
對此,有私募人士將瀘天化的崩盤與去年12月初的百圓褲業的股價崩盤相聯系。上市公司股東榜也顯示,的確有自然人股東可能先后經歷了這兩場崩盤。
瀘天化再現無征兆暴跌
此次,瀘天化并沒有明顯的下跌理由。有人猜測與重組預期變化有關,瀘天化由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59.33%,實際控制人為四川省國資委。
川化集團另控股川化股份63.49%,瀘天化與川化股份主營略有不同,但皆圍繞化肥等業務。4月22日,瀘天化方面曾表態:“公司暫未從大股東處獲悉關于資產重組方面的信息,重組涉及的問題較多,同時需要合適的時機。”
除此之外,瀘天化5月10日公告,四川證監局今年對公司進行過現場檢查,并于5月8日下達了《關于對瀘天化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決定書顯示,被警示主要與瀘天化的控股子公司為川化集團方面提供質押有關。
在某私募人士看來,上述公告并不足以構成瀘天化的股價暴跌理由,即使加上大盤因素,也很難完全解釋暴跌,“從走勢上來看,應該是有參與二級市場炒作的資金出現問題,股價做高后很難平穩出掉,而資金又有成本。”
默默上漲小半年,幾日跌回“解放”前。這讓人不禁想起去年12月初的百圓褲業與泰亞股份,當然,百圓褲業的無征兆崩盤、斷崖式下跌更驚人。去年12月2日,花了將近一年時間默默從7元錢的價位爬上26.97元高點的百圓褲業開始了它波瀾壯闊的崩盤之旅,幾呈90度直角下墜,五個交易日跌去了將近50%。泰亞股份也好不到哪里去。股價由12月初的10元左右跌到1月中旬的7元左右。
“牛散”見證兩場崩盤
有私募人士將瀘天化與百圓褲業、泰亞股份等聯系在了一起。“一幫人當初參與了百圓褲業的二級市場炒作,鬧砸了,后來又轉戰瀘天化。”
據該私募人士介紹,百圓褲業與泰亞股份崩盤前后,有一群神秘的自然人股東進出,可能遭遇了較大損失。經對比股東榜,記者發現,的確有自然人股東在見證百圓褲業崩盤后,再度進入崩盤前的瀘天化,現身于公司今年一季報股東榜。由于具體的進出時間和買賣價格未知,其損失情況并不明晰。
具體來看,瀘天化2013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顯示,前十大股東基本由國資的第一大股東和清一色的自然人投資者構成。一季度末,除大股東外,其他股東還包括卓淮德、朱霄萍、喬正華、李淑秀、蔡鵬、史建忠、茍宏、姚剛、孫幼渝,持股比例皆在1%之下。其中,李淑秀持有約287萬股,其在2013年三季報中并未現身,大部分持股是在去年四季度建倉,也正是瀘天化上漲的過程中。而在百圓褲業去年三季報中,李淑秀也曾現身。
觀察百圓褲業、泰亞股份的股東榜,一家名為“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華鼎興業結構化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查詢信托產品)”的私募十分活躍。去年三季報中,華鼎興業持有百圓褲業63.28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1.90%;持有泰亞股份102.86萬股,為第六大股東,占總股本比例為0.58%。以去年三季度末收盤價及持股數計算,華鼎興業持有百圓褲業、泰亞股份的市值分別約為1559萬元、1321萬元,全為新增持股。
中融信托網站顯示,華鼎興業信托計劃成立于去年7月12日,產品期限是12個月,收益類型為固定受益,發行規模為1億,預期年收益率為7%至9%。去年7月至9月末,正是百圓褲業、泰亞股份高位之時,華鼎興業則大膽建倉。而2013年年報顯示,華鼎興業已從百圓褲業、泰亞股份股東榜隱退。中融信托網站凈值查詢顯示,華鼎興業最新一期凈值已降為0.8626,時間點為今年4月30日。
有意思的是,瀘天化一季報中的第五大股東——李淑秀也是同華鼎興業一道,首次現身于百圓褲業的去年三季報中,持股比華鼎興業還多,達到91萬股。最終,李淑秀也同華鼎興業一樣從百圓褲業2013年年報中消失。
從另一方面看,崩盤有時反而促發變革。崩盤后的泰亞股份、百圓褲業分別自今年1月、4月停牌至今,泰亞股份已透露“易主”可能,百圓褲業則尚未透露重大事項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