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代銷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互聯網平臺攻城略地 銀行券商絕地反擊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楚涵、文靜
“現在買新基金的人比較少。”廣州地區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關注到,受到市場波動影響,基金銷售遇冷。數據顯示,傳統銀行、券商業務份額逐季下降;與此同時,獨立代銷機構尤其是有互聯網背景的機構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不過,對于互聯網平臺銷售基金產品,不少消費者投訴存在過度營銷的問題。有業內機構分析,傳統銀行和券商持續失城失地,單純靠營業網點“拼命賣”,競爭地位必將逐步失落,隨著理財子公司產品凈值化、券商資管產品公募化,相關機構產品線日漸豐富,電子化水平逐步提升,和三方機構一樣,也有資源搭建“財富超市”。
關注1:
部分銀行代銷基金費率較高 權益類產品難賣
華南某券商從業者坦言,現在權益類產品很難賣,客戶偏好避險資產,新資金在觀望中。廣州地區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行優選基金的費率1折起,但總體而言,和其他渠道相比,部分銀行代銷的基金費率會高些。
事實上,公募基金代銷成為近年來銀行/券商/三方及其他非銀金融機構“角斗場”。興業研究指出,2021年末百強代銷占公募總規模比約52%,和存款、銀行理財市場相比,公募基金銷售的集中度未有顯著提升。一方面,這表明公募基金銷售業務仍在激烈競爭中;另一方面,考慮到新機構不斷涌現,對于機構發展而言,現階段“做大蛋糕”(即培養居民財富管理意識,加大財富由存款到資管產品遷徙)遠比“分蛋糕”(即擠占其他機構份額)重要。截至2021年四季度,三類機構份額占比分別為52%/34%/12%,商業銀行有著良好的負債基礎與營業網點優勢,單從總量方面仍是代銷的主力軍。
記者關注到,銀行渠道基金代銷業務正迎來嚴監管。如福建證監局官網近日披露的一則《關于對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其中提到,交行福建省分行在基金銷售過程中涉及部分分支機構基金銷售業務負責人未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基金銷售人員未告知個別投資者適當性匹配意見等五項違規,因此對其采取責令改正措施。
“銀行作為傳統代銷渠道,其品牌、網點、專業團隊等方面優勢仍難輕易被取代,同時,銀行也在積極吸收其他渠道優勢并創新,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預計在較長一段時間銀行仍將保持代銷市場主導地位。”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周茂華分析。
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銀行是基金代銷的主力軍,但仍面臨著互聯網等獨立代銷平臺的威脅,未來基金代銷可能會呈現多元化格局。
關注2:
互聯網代銷崛起 獨立代銷機構受年輕人青睞
銀行、券商地位邊際下降,獨立代銷機構份額提升。興業研究指出,結合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的2015年~2019年的份額占比情況來看,獨立代銷機構延續強勢,占比由2015年的5.6%上升至2021年末的34%;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的基金代銷份額在持續下降,占比分別由66.2%下降至52.6%、26.3%下降至12.2%。
記者關注到,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獨立代銷機構近日披露了2021年的數據。恒生電子公布2021年年報,其參股的螞蟻基金全年業績也對外公布。數據顯示,螞蟻基金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21.24億元,凈利潤5.04億元,凈利潤率為4.16%。天天基金在2021年基金銷售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公司2021年營業收入達50.81億元,凈利潤達2.82億元。好買財富2021年年報披露,營收10.41億元,凈利潤3.3億元,同比增長16.34%。
依托互聯網流量,獨立代銷機構正在受到年輕人青睞。從市場情況來看,越來越多“80后”“90后”用戶透過互聯網平臺買賣基金產品。記者打開支付寶、京東金融、騰訊理財通、蘇寧金融等手機App,都有“基金”的入口。
《中國基金投顧藍皮書2022》顯示,18歲至40歲的基金投顧客戶占比高達80%,其中,接近半數為25歲至35歲的人群,且男女比例接近。他們對線上渠道和智能產品接受度更高,與正在興起的中國基金投顧業務“線上化”“智能化”的基因高度契合。
業內指出,互聯網三方平臺便捷的交易方式、1元或10元的起購門檻,低廉的交易費用等,都大幅降低了基金投資的成本,尤其吸引年輕用戶。
記者從黑貓投訴平臺留意到,對于互聯網平臺銷售基金產品,不少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平臺過度營銷。有的消費者質疑,一些平臺推薦的基金寫著中低風險,但為何買入后一直虧損;有的消費者則指出,選擇了平臺推薦的三款基金,但買完后一直虧損。
趨勢
傳統銀行和券商
需搭建“財富超市”
周茂華表示,近年來基金代銷市場競爭加劇,投資者申購基金除了傳統銀行代銷渠道、券商代銷、基金直銷,還有近年來互聯網平臺強勢崛起等,市場競爭格局推動申贖手續費下降,希望以量補價,同時盡量獲客。“互聯網平臺基金代銷規模逆勢增長,與互聯網營銷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例如:營銷更接地氣、更豐富的場景體驗等。”周茂華補充。
落后的銀行與券商怎么辦?興業研究指出,第三方機構攻城略地、份額提升的過程中,傳統銀行和券商持續失城失地,單純靠營業網點“拼命賣”,競爭地位必將逐步失落。從后續態勢看,一方面,隨著理財子公司產品凈值化、券商資管產品公募化,相關機構產品線日漸豐富,電子化水平逐步提升,和三方機構一樣,也有資源搭建“財富超市”,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業務反壟斷推進,監管把互聯網財富銷售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拉到同一起跑線上,如近期叫停互聯網機構平臺型“買方投顧”業務便是相關監管政策意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