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居東部沿海省區市第一;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3%,比規上工業增速高9.9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8.6%,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2.8%,技改投資增長15.6%……翻開今年前4個月福建工業發展“成績單”,穩中有進的高質量發展勢頭格外引人注意。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動力。今年3月以來,福建多地受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大做強制造業、穩住工業基本盤成為福建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著眼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和產業鏈水平,福建靶向施策、紓困助企,千方百計穩住生產。記者深入一線發現,不少企業積極應變、危中尋機,展現出勃勃生機。
穩住實業陣地 “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記者走訪發現,當前各地企業正千方百計搶時間、趕進度、補損失,到處是一片繁忙有序的生產景象。
在位于泉州晉江市的三六一度有限公司服裝生產基地,連日來公司生產總監謝國華會同人力資源專員逐個車間宣講剛推出的薪酬激勵機制。“內部深挖潛能,外部則加強協同。”謝國華說,疫情期間企業的產量有所下降,眼下為了增產,他們一方面多招員工、多開設自動化生產線,另一方面也發動供應商一起努力增加材料供應,力爭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穩產穩鏈,就是穩預期、添信心。著眼于“二產穩”,福建省有針對性地為實體企業提供扶持。保通保暢、金融扶持等惠企紓困措施落地,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不少實際困難,也有力提振了他們的發展信心。
泉州石獅市冠豪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羽毛球拍、網球拍生產與銷售的企業,年產球拍300萬支,銷售額1.5億元。成型、粘合、噴涂、貼標、裝配、包裝……走進該公司生產車間,數百名工人正戴著口罩趕制一批海外訂單。
“有了金融的支持,企業增資擴產的底氣更足了。”冠豪體育公司總經理助理滕靜介紹,今年疫情期間,企業從當地農商行申請了一筆990萬元的紓困貸款,用于新廠房建設、擴大生產。“新廠房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將給企業帶來30%的銷售增量。”
福州長樂是紡織業重鎮。近段時間來,紡織產業面臨上游原材料接連漲價、下游需求萎縮的“內外夾擊”。為幫助中小企業降低原料成本,當地政企協力,搭建集中采購平臺。長樂“樂紡云”平臺負責人俞志鵬介紹,以半消光切片為例,企業在平臺“拼單”,以3500萬元跨區域采購5000噸產品,成本可以降低約5%。
不久前,上汽名爵EH32項目首批可銷售車在上汽寧德基地正式下線。“項目是上汽集團全球首發電動車型,克服疫情影響、物料短缺、調試時間壓縮等重重困難,即將迎來爬坡量產。”上汽寧德基地廠長張子俊說,產品由上汽設計中心的中國團隊和英國團隊共同設計,兼具運動感和科技感,不僅出口歐洲,而且還將出口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家。
創新強驅動 向存量要增量
制造業是福建經濟的重要支撐,鞋服、紡織、食品等輕工產業優勢明顯。但長期以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所占份額相對較低。福建省工信廳廳長翁玉耀說,新舊動能轉換不是另起爐灶,關鍵是揚長避短,把生產工藝、設備、產品向“新”改造,使制造業從低端供給向中高端供給轉變。
近來,福建持續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向存量要增量。通過智能化改造、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放大集群效應等方式,不斷拓寬產業護城河。
在長樂紡織企業金綸高纖的智能化工廠里,只見車間主控室“數字大腦”正在管理全生產流程,用戶需求、訂單數量、倉庫空位和出貨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金綸高纖董事長鄭寶佑表示,依托大數據分析,集團實現了“產、供、銷、人、財、物”數據的實時獲取和智能挖掘,整個生產經營過程變得更高效、更輕盈。
數字經濟加快了福建傳統產業創新節奏,拓寬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目前,福建逾5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賦能效果日益顯現。
“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花開并蒂,數字經濟已然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和創新創業主戰場。來自福建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福建省工業互聯網新增接入企業比去年底增長131%,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同時,數字產業化主要領域增速均快于規上工業,韌性十足。
技改引領,新技術新業態賦予傳統產業全新面貌。憑借創新力,去年安踏集團在國內運動鞋服市場份額升至第二位。安踏品牌鞋創新管理中心高級總監蔡之本說,安踏把科技研發創新放在資源投入的首位,吸納了200多名來自1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設計研發專家,并建立了全球設計研發中心,累計申請國家創新專利超1400項。
安踏是鞋服行業轉型的縮影。晉江市科技局局長蔣家興說,站在“國貨潮”的風口上,順應消費升級大勢,福建鞋服產業搶抓新機遇,朝著品牌化、智能化、數字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有力促進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老樹新枝,春芳滿園。在新發展格局下,構建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現代產業新格局成為福建產業優化轉型的著力點。立足省情實際和比較優勢,福建又提出做足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四篇文章,顯示了對資源稟賦的重新審視和優勢再造。
“做強紡織鞋服、裝備制造等‘老產業’與做足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新文章’正呈交相輝映、深度融合趨勢。”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處處長蔣淞卿說,這有利于福建找準經濟發展著力點和增長點。
逐浪新制造 龍頭舞起來
走進寧德時代全球“燈塔工廠”,可以充分感受到全球頂尖的制造工藝魅力。在這里平均每1.7秒下線一個鋰離子電池電芯,每20秒裝配成一個電池模組。利用人工智能、先進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寧德時代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75%,將每年的能源消耗降低了10%。
寧德時代的發展是福建經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一個縮影。近年,曾經交通閉塞、發展滯后的寧德憑借后發優勢,瞄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積極布局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起了“龍頭引領有力、鏈條上下貫通、集群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圈。今年1至4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9%,居全省首位。
龍頭引領,產業聚鏈。圍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寧德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業協同配套體系,讓“月亮”與“星星”相融共生。依托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寧德市先后引進80多家產業鏈企業,已多年保持全球最大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的領先地位。
在位于寧德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能先鋒檢測科技公司車間,技術人員正忙著電池性能檢測。這是一家開展新能源整車級別熱失控和內外部火燒檢測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多家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都是其合作伙伴。
“今年前四個月,我們營業收入實現了翻番,全年預計總營業收入將達到1.8億元。”公司副總裁陳俊健表示,盡管寧德市遭受本次疫情影響,但得益于福建省新能源產業的穩定增長,公司的業績也水漲船高。
實體經濟是發展之基,創新驅動是發展之源。面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產業結構短板,近年來,福建省持續補足新興產業鏈條,創新引擎在八閩大地漸成燎原之勢,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型驅動力。
走進位于福州馬尾的福光股份公司展廳內,大小不一、型號各異的鏡頭令人目不暇接。桌上擺放的鏡頭,有的小如一個圓點,有的大如一個圓盤,還有組成球狀的魚眼鏡頭,也有組成探槍式的方形鏡頭……
作為中國光學鏡頭領軍企業,福光股份公司依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行走在追“光”路上。公司研發負責人唐秀娥說,通過自主創新,公司填補了多項行業技術空白,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成為海康威視、華為等知名企業的主要鏡頭提供商。
找準定位,謀定后動。福建傾力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增長點。目前,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500家,已有221家福建企業成為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記者董建國、張華迎、龐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