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益陽6月12日電 (宋梅 崔雯)“常年灌溉難的高地,靠著套種豆角和芥菜,年收入最高能超過10萬元,種植有技術指導,銷售有保障,每天采摘收購都是現錢結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6月12日,在湖南益陽市南縣武圣宮鎮千畝豆角種植片區,種植戶李珍愛正和妻子采摘已成熟的豆角。
今年60歲的李珍愛是武圣宮鎮白蚌口村村民,一輩子過著農耕生活,靠著“玩轉”農業套種模式,走上了小康路。20世紀90年代初,李珍愛和其他農民一樣,守著家中的水田旱土,靠著種植傳統農作物和打零工養家。雖然談不上富裕,但也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隨著家中孩子年歲的增長和老人身體的欠佳,家中開支逐步增大,收入卻未明顯增長。
為讓家人生活得更好,2010年,李珍愛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村里的80畝水田流轉后,進行一季水稻一季菜苔的稻菜輪作,并買了大量的套種書籍進行研究,同時和村里其他幾名套種戶一道,到廣州、湖北等套種技術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第一年,套種田就迎來了豐收,相比傳統水稻種植,產值翻了四倍。
嘗到甜頭的李珍愛,第二年并未向其他套種戶一樣,擴大水田流轉面積,而是將視線轉到了村里無人問津的零碎高地。白蚌口村地勢普遍偏高,零碎高地較多,灌溉較難,一般被村民種上了經濟價值不高的傳統旱地作物。李珍愛將自家三畝地平整后,便到縣內外各大菜市場調研,尋找既耐干旱又有市場價值的品種,不到一周他就將目標鎖定到了豆角和芥菜上,這兩種農作物屬耐干旱品種,生長周期剛好適宜輪作,更重要的是市場需求量大,且可進行深加工。
周邊近4000畝零碎高地均采用了新套種模式。 宋梅 攝有了市場做支撐、技術作指導,2013年3月,李珍愛將自家三畝高地全部種植豆角,除了加大生態治蟲技術投入外,其他管護參照以往豆角種植模式進行。6月初,高地豆角迎來了豐收第一季,由于產量高、品質優,本地收購商提前預訂了李珍愛家的豆角。第一年,李珍愛家高地的豆角畝產量達5000斤,全年總產值超過2萬元。
考慮到村里高地零碎分散,不利于流轉,套種成功后的李珍愛開始在村里推廣高地菜菜套種技術,義務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并集中收購農戶的豆角、芥菜。在他的帶動下,現在周邊近4000畝零碎高地均采用了“豆角+芥菜”套種模式,涉及農戶達800余戶,畝均收入突破6000元,總產值超2400萬元。零碎高地成了村民手中的“香餑餑”,菜菜輪作讓土地持續生金,結出一批又一批的“金豆豆”。
“現在村里是遠近聞名的‘菜籃子’村,不少年輕人都回歸農村了,相信不久的將來,村里‘菜籃子’里的農產品會越來越豐富,農村日子會越過越美。”對于新農村的未來,李珍愛信心滿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