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果皮如何串起百億規模產業鏈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一處新會柑種植園,種植戶展示其珍藏的20年期新會陳皮。 本報記者莫鑫攝
本報記者莫鑫
一斤果皮能賣50元,果肉卻用來做肥料……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盛產新會柑,這種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由于果皮比果肉金貴,坊間稱其“皮笑肉不笑”。
新會柑是制作新會陳皮的唯一原料。這幾年,新會陳皮行情看漲,不少本地家庭將陳皮貯藏起來給女兒當嫁妝,新會柑果皮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一塊小小的果皮,不僅能入藥,更能變裝成柑茶、陳皮菜、陳皮酒、陳皮零食,橫跨藥、食、茶三大領域,鏈接起上千家企業,產值突破百億元。
新會陳皮產業紅火的背后,有哪些力量助推成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陳皮之鄉”新會,梳理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脈絡,解碼一塊果皮如何串起百億規模產業鏈。
柑果年采三季,果皮“包裹”著產業鏈
“去年我種的柑,鮮果價格是8到12元一斤,比前年幾乎翻了一倍,陳皮市場最近幾年這么火熱,希望這片柑今年還能繼續賣個好價錢。”張健榮的百畝柑園,位于新會柑主產區之一的雙水鎮。看著自己柑園里生機盎然的景象,這位種植戶滿懷憧憬。
供求關系疊加疫情影響,陳皮市場行情火爆。以2020年下半年為例,各年份的新會陳皮采購價和市場零售價,同比均出現20%至40%的增幅。
“這么多花開滿枝頭,等都結成大的柑果了,不會把樹給壓壞嗎?是不是要把多余的花清理一下呢?”今年4月,記者在新會采訪時詢問張健榮。
“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們新會的茶枝柑,柑果一年能采三季,每一季采的果,柑皮能制成不同的產品。”張健榮說。
據介紹,新會柑按不同采收期,可分為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三種貨式,三種類型的柑皮各有其氣味、質地和功用。柑青皮在立秋至秋分時節采摘,果皮青綠色;微紅皮從秋分至立冬時節采摘,果皮黃色至黃綠色;大紅皮則是在立冬后采摘,果皮鮮紅色至大紅色。
新會柑皮需在新會經過至少三年的自然陳化,才能成為新會陳皮。其間,柑皮要經歷新會濕熱、濕冷交替變化的地方性氣候,這對新會陳皮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由于陳皮有著“陳久者良”的特性,年份越長的新會陳皮,自然價格也越高。
根據2022年3月10日,新會陳皮村標準化倉儲中心公布的《新會陳皮標準干倉陳皮價目表》,根據產區的不同,3年原枝柑陳皮市價每斤為790元至2710元;5年期原枝柑陳皮市價每斤1240元至4000元。在一家新會當地陳皮公司的網店中,正在銷售的10年期罐裝陳皮,每斤接近6000元;一罐120克的21年期的新會陳皮,售價接近30000元,合每克近250元。難怪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語流傳甚廣——“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
與價格居高不下并存的,是市場上不乏以次充好的亂象。記者在某購物平臺上看到,有的商家售賣的所謂“20年新會陳皮”只要80元/斤,與前述相似年份產品的售價相差甚遠。
“陳皮的價格受鮮果產地、陳化年份、儲存條件和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上的確不乏外地柑冒充新會柑、用化學工藝加速陳化等亂象存在,甚至有一些劣質產品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傷害。”新會泓達堂陳皮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長成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新會陳皮產業這兩年的快速發展讓“新會陳皮”的品牌價值飆升,很多人都想“搭便車”賺快錢,也導致一些行業亂象,但他相信這只是暫時性現象,隨著新會對于公有品牌的保護,用不了多長時間,市場就會大浪淘沙。
記者了解到,新會多家企業正在有序推進“新會陳皮溯源”工作。未來,消費者只需要掃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對陳皮從田間到倉儲進行全流程溯源。
除了將柑皮制成新會陳皮外,以完整果皮為容器,內部填入普洱茶制成的柑普茶,是新會陳皮融入茶飲市場的重要產品形態。人們熟知的“小青柑”即是柑普茶的產品之一。
此外,新會陳皮與當地特產結合形成的產品形態也在不斷豐富,陳皮酒、陳皮花生、陳皮香腸等產品相繼問世,不斷豐富著一塊果皮能夠“包裹”的產業鏈內容。
市場需求旺 收藏作“嫁妝”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新會陳皮產業產值尚不足1億元。從2015年前后開始,產值快速攀升。2016年30億元,2017年60億元,2018年近90億元,2021年達到了145億元,新會陳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接近百億元,位居2020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中藥材產業首位。縱觀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曲線,這一時期小青柑行情的火爆成為重要推手。
相傳,清代新會進士羅天池在云南做官時,受茶葉吸味的啟發,將家鄉的新會大紅柑挖了柑肉后,填入當地的普洱茶。經長期陳放,普洱茶葉吸收了柑皮的氣味,首創出柑普茶。柑普茶的制作雖有百余年歷史,但一直以來都是新會的地方性茶飲。
2009年,梁偉釗從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隨家人遷到香港居住。2013年他辭去香港的公職,回到新會雙水鎮創業,親歷了小青柑為新會陳皮產業發展注入生機的關鍵節點。
“2013年我創業建廠,做出了第一批小青柑產品,但拿到廣州芳村等大的茶葉市場時,幾乎沒有人認識。小青柑要想做得好,果殼用的都是新會柑,填充的茶也要用質量上乘的普洱茶,成本低不了,一開始銷路很難拓展。”梁偉釗回憶。
小青柑的推廣很快迎來轉機。2015至2016年,云南瀾滄古茶等普洱茶龍頭企業,攜帶大量資本進入新會,瞄準的便是小青柑這一融合普洱茶茶香與柑果果香的新興茶飲品類,希望發揮這一產品“一顆一泡”的特點,主打年輕消費群體。
梁偉釗的新會柑茶加工廠,很快承接了大量為云南普洱茶企代加工小青柑的訂單。隨著小青柑這一品類獲得市場認可,他也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隨后,梁偉釗擴建工廠,承包土地加大新會柑種植面積。據梁偉釗介紹,小青柑生意最好的時期,工廠九成以上的產能都用于小青柑代加工,幾乎沒有精力顧及原有的陳皮加工。
從2010年至2018年,整個新會地區柑茶的產量從近乎為零增長至8500噸,產值也從無到有躍升至34億。
小青柑雖然是爆款產品,但新會畢竟是陳皮產地而不是茶葉產地,填裝小青柑所用普洱茶的供貨渠道,也掌握在別人手中。“隨著這兩年陳皮市場的興起,現在我們工廠的生產比重反了過來,陳皮加工占到了90%以上的產能。”梁偉釗說。
“這也是新會陳皮產品類型多樣化帶來的益處,可以根據市場的情況隨時調整生產,每個采收季采多少類型的果,加工季重點加工什么樣的產品,都可以靈活調整。”梁偉釗補充道。
2020年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在中醫治療方面首次提出陳皮相關應用,在此后的多版診療方案中均提及陳皮。不僅是國家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不少地級市及以上衛生管理部門發布的中醫防治方案中,也多次提及陳皮。
新會一家主營陳皮業務的上市公司2021年財報顯示,2020年該公司陳皮銷量增長幅度達84.5%,2021年陳皮的銷量增長達151.15%,市場對新會陳皮的需求旺盛程度可見一斑。
馬祥是山東淄博人,2008年前后從事普洱茶的銷售,接觸小青柑后,他逐漸看好新會陳皮的銷售前景,如今他是新會泓達堂陳皮茶葉有限公司的銷售負責人。
他告訴記者,以前很多新會人會做陳皮,但基本上都是用多少做多少,很少有人會收藏,而且那時陳皮的貯藏條件有限,因此市面上十年以上陳化的陳皮貨量很少,二十年以上的更是稀罕品。
新會陳皮的收藏價值也逐步顯現。如今新會當地很多家庭,如果有女兒出生,就會存上一箱當年的陳皮,30斤至50斤不等,待女兒出嫁時作為嫁妝陪嫁。
“破橘子皮”的浴火重生
如今的新會陳皮產業風光一時無兩,而在20多年前,這一產業險些毀于一旦。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新會人用了10年時間,將柑橘種植規模推向高峰。“但在1991年之后的五年時間里,整個產業差點就垮了,直到2010年之后才恢復元氣。”提起往事,潘華金至今記憶猶新。
潘華金是新會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也是新會本地人,憑著對林果業的天然情感,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后,他就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扎根在了柑園里,當地人叫他“陳皮潘”。
據潘華金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新會縣“分田到戶”后,一批柑農種柑致富,信用社多了“柑橘款”,村里也多了“柑橘樓”。見身邊有柑農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1980年至1989年短短十年間,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從1.6萬畝猛增到近14萬畝。
然而,新會柑產量逐年翻倍遞增,當時的市場卻難以消化,大量柑橘滯銷。新會一度要靠許多企事業單位購買“支農柑”支撐農民的信心,新會柑的價格從80年代初的1元每斤,下降至1991年的0.1至0.2元每斤,而每斤新會柑種植的成本就在0.5元左右。即便賠錢賣,依然賣不動,柑皮更是無人問津,淪為人們口中的“破橘子皮”。
上世紀90年代,柑橘黃龍病的大暴發沒有得到及時遏止。不僅如此,由于當時苗木亂繁亂育現象普遍,不少次劣帶病苗木流入柑園,再加上柑賤傷農,大量柑園棄管失管。到1996年初,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從14萬畝銳減至不足700畝。
盡管通過一系列舉措,新會柑的種植規模在本世紀初有所復蘇,但隨著產量擴大,鮮果價格再次下跌。
“當時的產業幾乎只有種植環節,農民種柑就是為了賣果賺錢,鮮果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將新會柑產品化,將新會陳皮產業化,才能將新會柑的價值放大并固定下來。”潘華金說。
2002年12月,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正式成立,著力打造公用品牌,將重點從原來賣鮮果逐步轉向賣陳皮,從原來農作物、農副產品的售賣轉向新會陳皮全鏈條商業價值的挖掘,推動新會柑種植標準化和新會陳皮產業化。
2006年,新會柑、新會陳皮成功獲批由國家質檢總局對其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兩項農產品的產地范圍及地理特征,產品的理化、感官等質量特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范等有了明確標準。2009年,廣東省頒布新會柑地方標準及新會陳皮地方標準。
新會陳皮的道地性保護有了依據,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的公有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規范得到初步建立。柑茶、新會陳皮兩個品類近幾年的銷售火熱,讓新會人品嘗到了農業產業化結下的豐收碩果。
“‘拉菲’紅酒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不在于規模,而在于品質的始終如一。拉菲以酒莊的形式,以特定品種、指定區域和規范技術,支撐品牌和產業發展十分成功,這是地理標志產品和道地性藥材產業化很好的經驗。我們希望新會陳皮有朝一日也可以像拉菲紅酒一樣,成為具有極高市場價值的地理標志產品。”潘華金憧憬著新會陳皮產業的未來。
2021年新會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營收突破500億元的目標。下一步,新會將致力于打造集種苗繁育、陳皮種植、陳皮加工、文化休閑等于一體的陳皮現代化產業集群,向大健康產業的方向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