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6月17日電 (記者 王恩博)在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如何破打通阻滯,讓金融“活水”更好滋養“希望的田野”,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近日,“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專題研討暨中央金融單位定點幫扶縣懇談會”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組織召開。來自中央金融單位定點幫扶的67個縣的400余位相關負責人在線上全程參加會議。
多位與會一線工作者分享了深入鄉村社會的幫扶工作經歷,直言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仍有不少難題要解。例如,鄉村振興項目融資面臨資金可得性不高、合格借貸主體缺乏、信用結構搭建困難、農村資金外流四方面挑戰;農村地區金融保險意識有待加強、區域品牌培育難度較大等。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會上表示,要深刻認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的新形勢、新挑戰,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要促進可持續發展,從輸血變造血,進一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金融在助力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方面大有可為,這一點在業界已形成共識。
談及如何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能力,尚福林建議,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方面要推動大型銀行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多作用,另一方面要督促地方中小銀行堅守定位,回歸本源。
尚福林還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提供高質量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繼續探索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推廣銀政、銀擔、銀保合作模式,提升信貸產品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的匹配性,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順應新形勢下數字技術加速向農業農村領域滲透的發展趨勢,推動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有機融合。
針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在需求端和供給端面臨的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長張承惠提出四點建議:一是鼓勵城市資本、特別是股權資本下鄉;二是加強政策性擔保機構的作用;三是建立資金批發制度;四是加快推進農信系統省聯社改革。
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數字金融是化解老問題的新辦法。全國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舉例說,數字金融可以縮減中間環節,降低信息偏誤,減少扶貧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其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可以帶動客戶和平臺企業價值指數級增長,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數字金融還可為農村各種業態提供統計核算支持和數字化專業分工,通過點對點的價值傳輸,實現市場空間的無限拓展,并為農村產業綠色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則提醒,要發揮好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作用,適度競爭,形成協同效應。
葉燕斐劃下四個重點:一是大機構要在鄉村振興中提供好中長期資金支持;二是要通過內部資金的轉移定價,來更好地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三是要避免存款競爭,避免因大機構的存款利率定價過高對當地小型金融機構形成的嚴重擠出;四是要支持地方小法人機構的數字化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