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17日電 (張芷菡 實習生 李佳文)近日,“‘養豬大戶’15個月連虧212億!”登上熱搜。頭部養豬企業正邦科技承認,因為流動資金緊張,5.42億元人民幣商票逾期。財報數據顯示,正邦科技2021年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88.19億元,在A股頭部豬企中居首,2022年一季度再次虧損24.33億元。15個月之內,正邦科技的虧損額已合計達到212億元。
激進策略或加劇虧損
對于2021年公司的大幅虧損,正邦科技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豬價大幅下滑等原因。然而,有股民質疑,為什么同樣是行業困難期,正邦科技的虧損金額卻遠超其他同行公司?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吳燦在接受中新經緯研究院采訪時表示,激進的擴張策略導致正邦科技虧損高于其他公司。2020年正邦科技全面推出“四搶”戰略,即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并在2019年公司生豬出欄量不足600萬頭的規模下,提出“2020年生豬出欄將在900萬至1100萬頭”。2020年9月份全國生豬價格已經有所回落,正邦科技仍然選擇了“逆市加倉”。但從2021年以來,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從2020年跨到2021年,全國仔豬的價格經歷“大起大伏”,公司由于對形勢的判斷失誤,多次高位入場,最終導致巨額虧損。
“豬周期是影響正邦科技業績的重要因素。在中國,養殖行業一直都處于比較強的豬周期環境下。且長遠來看,豬周期大概率依然會存在,雖然周期可能會拉長,波動幅度會逐步變小且更加平滑,但只要有豬周期的存在,相關行業就避免不了受到周期的波動影響。”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楊前進告知中新經緯研究院,任何擴張過程中都不能忽視風險的存在,良好的現金流、對行業周期的正確判斷,技術、資源等壁壘的提升都是抵御周期下行階段風險釋放的手段,高負債、過度擴張也始終是導致企業面臨危機的最主要因素。
正邦科技為何“逆勢擴張”?
中國生豬養殖行業雖是萬億級別市場,但行業極度分散,以農民散養為主。小型養殖戶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對于上市企業而言,其能夠調動資金的能力遠大于個別養殖戶,這便讓一些豬企選擇“豪賭”,在豬肉價格低時加大投資。
“逆周期投資策略正被豬企應用于豬價格周期變化。”吳燦表示,按照歷史規律,豬周期一般是3-5年一個輪回。面對豬周期的變化,如果在行業下行時,逆市增加養豬數量的規模,豬企就有望在豬價格上升階段,獲得豐厚的利潤。
吳燦解釋稱,“‘舉債擴張’確實讓正邦科技嘗到了短暫的甜頭,正邦科技或是希望復制通過舉債擴張逆周期的成功。”2020年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達到955.97萬頭,產能擴張65%,成為國內第二大養豬企業;2020年歸母利潤超過57億元,創下公司歷史紀錄。正邦科技股價也是一路攀升,2020年8月7日公司股價摸高超25元,達到歷史最高點。
和其他生豬養殖企業一樣,正邦科技同年開始斥巨資進行產能擴張。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項目建設的推進,正邦科技的負債規模不斷增長。在“躍進式”舉債擴張之下,豬企的業績危機該如何緩解?
對此,吳燦表示,一方面要看豬價何時回暖,根據Chioce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從22年初的16.96元/千克,下降到近期的16.42元/千克,據了解,目前大豬企的成本價一般在16-18元附近,當前的豬肉價格在成本價附近,如后期豬肉價格上漲有利于豬企的業績修復。另一方面,要改變逆周期舉債擴張投資策略,改變靠天吃飯,不能“豪賭”。
楊前進則認為,目前行業步入淡季,豬價漲幅開始變緩,再加上夏季高溫多雨,豬疫病風險上升,養殖利潤的支撐稍顯脆弱,這使得短期內行業的壓力依然較大。對于正邦這種面臨問題逐步暴露的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面對當前的問題,繼續尋找融資途徑、尋求地方政府幫助、出售優質資產等可能是避免風險進一步擴大化的有效途徑。
三個層面存在決策失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表示,正邦科技出現巨額虧損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決策上講,存在著一些不太科學的現象,在前兩年生豬市場價格一路上升的情況下,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相關職能部門提出要求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由于高額利潤,造成整個產能快速擴張,企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現象。有業內人士提醒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但有關部門仍在鼓勵地方政府促使投資者養豬,這就必然帶來整個的產能過剩。此外,很多小型養豬場被治理,這造成一些已有的生豬養殖場消失。從中觀層面來看,由于地方政府決策錯誤導致了本地區的生豬供應出現問題,不斷鼓勵企業及投資者建立新的生豬養殖場。一旦各地都在新建,最終的產能則會大大超過市場所需求的狀態。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的決策不科學,沒有在充分了解整個生豬市場產能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擴張且只顧眼前利益,這也是導致企業出現嚴重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正邦科技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