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6月24日電 (奚金燕 黃慧)六十多條機械臂忙碌不停,負責裝配、焊接、檢測等工作,幾臺AGV小車來回穿梭運輸物料,工人們負責生產線上的關鍵環節……位于臺州的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工廠內,人機協同的高效生產景象成為新常態。
這一幕,是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柴中華眼中,這幾年企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其表示,企業從2018年開始擁抱自動化、數字化,工廠員工減少了一半,人均產值卻從原先的1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攀升到了現在的350多萬元。
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如何扎穩腳跟,適應環境變化,在逆境中謀發展,這些挑戰都考驗著中國民營經濟的韌性。聚焦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數字化、走出去、引人才成為不少浙企的破題之招。
近年來,浙江以數字化改革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深刻變革。數字化浪潮下,一大批企業重塑生產結構,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成為新風景。
堅持創新,是浙江民營經濟保持韌性的一大關鍵詞。過去五年,浙江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十大浙江省實驗室全面布局。
在浙江,諸多企業敏銳地捕捉時代機遇,以創新撬動新發展。柴中華表示,企業“跑步”入局新能源賽道,年銷售額每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浙江新菱電機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機電組組長楊文杰介紹,企業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目前在新能源車用空壓機永磁電機這一細分領域,已經實現了中國國內市場占有率從0到超過70%的飛躍。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走出去”是浙江企業保持韌性的另一關鍵。
對于疫情導致產業鏈面臨斷鏈風險,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進一步加速工廠全球化布局。“我們位于墨西哥和波蘭的兩個工廠,將分別于今年11月和明年3月建成使用。”柴中華說。
為避免斷鏈風險,浙江新菱電機有限公司從與外地供應商合作轉為本地化培養供應商,通過不斷磨合提高本地供應商的工藝和品質,實現零件供應鏈的完整性和靈活性。“這招變被動為主動,增加了企業的韌性。”楊文杰說,相信通過各方面的優化和整合,企業未來發展將更加穩健。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眼下,浙江企業看到了眼前的困難,更看到了危機之中蘊藏的新機遇,積極謀劃長遠發展。
柴中華表示,企業正處于“二次創業期”,將繼續錨定全球化、技術引領等戰略,以創新驅動,奔著“百年夢”不斷前行。
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跳出“小我”,思考如何“引進人才”,帶動產業鏈,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
作為扎根浙江山區26縣之龍游縣的企業,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技術總監姜艷紅認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離不開兩類人,一類是研發人員,一類是生產一線的高技能工人,希望政府在人才引進方面出臺更接地氣的政策,讓這兩類人扎根在龍游,真正助力山區縣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黨代會報告提出要突出把握5大工作導向,第一條即是“創新制勝”,強調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大力培育新科技、新產業、新增長極,形成制勝未來的新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