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6月29日電 題:從林改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碳”路綠色發展
中新網記者 龍敏
“得益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簡稱“林改”),實實在在地賺到錢了。”分山到戶、均林到人的林改,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讓福建三明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的林農吳天武切實享受到了青山帶來的生態紅利。
如今,他合作經營了900多畝林地,更是期盼把握碳機遇增加收入,“青山綠水越來越值錢,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圖為時任洪田村黨支部書記的鄧文山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埍?攝20多年前,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的洪田村,掀起了一場“均山、均利、均權”的集體林權改革。時任洪田村黨支部書記的鄧文山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洪田村山多林多,人均林地面積達28畝,但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山林產權不明晰,森林亂砍濫伐現象嚴重,造成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的困境;通過林改,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林農從林業經營中得到實惠,有效制止了盜砍濫伐林木等不法行為,使森林資源效益得到最大化的保護。
伴隨林改的持續推進,洪田村引導林農以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78萬元(人民幣,下同),是林改前的9.7倍。林改也成就了綠水青山,富裕了萬千林農。官方統計數字顯示,過去20年間,福建林業產業總產值增長了11倍,去年重點林區林農涉林收入約占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圖為參觀者在福建(永安)林改陳列館參觀展示的竹制家居和竹工藝品等。 張斌 攝從探路林改到率先建設“生態省”,從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到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從治理水土流失到建設國家公園,福建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福建省林業局透露,截至目前,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3年居全國首位,全省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和生態文明指數均居全國第一。
隨著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福建加快“碳”路綠色發展。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戴永務認為,隨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持續深化,福建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更多路徑,莽莽林海不斷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的綠色財富。
圖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的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埍?攝早在2016年福建碳市場啟動時,福建林業碳匯便被列為三大標的物之一。多年來,福建不斷創新碳匯產品與交易形態,迄今累計成交350.8萬噸,成交額5168.8萬元。林業碳匯交易,為林農增收開辟新途徑,讓賣木頭的林農變身“賣碳翁”。
“從事林業幾十年,從沒想到空氣也能這么值錢,而且還能貸款?!苯衲?月,三明市沙縣區富口鎮白溪口村的林農楊金德獲得了首筆“福農·碳票貸”。
去年5月,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诼摯妩h委書記張林順領到了中國編號為“0000001”的碳票,涉及常口村的3197畝生態公益林,經第三方評估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其中,2723噸碳減排量,在領到碳票當天就被一家企業以4萬多元買走。
“守護了這么多年的生態,現在要逐步讓它發揮作用,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張林順向記者表示,最終讓紅利落到每家每戶老百姓的口袋里,讓他們真正地去吃生態飯、端生態碗。
“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福建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持續提升森林質量,強化林業碳匯能力,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把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