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6月29日電 (記者 葉茂)作為2022年第三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的“幸福寧德 綠色發展”主題分享,29日下午在福建寧德福鼎市舉行,茶業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茶文章”,推動打造寧德現代化生態茶產區。
“茶是民生產業、綠色產業,是取之不盡的綠色寶藏,更是茶農的綠色銀行。”福建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蘇峰表示,未來寧德茶產業的發展將圍繞著茶產業的綠色、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在廣泛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行機械化、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
寧德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全市茶園總面積達102萬畝,年產量達1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212億元;擁有5個全國重點產茶縣,其中3個入選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近年來,寧德茶業在生態建設、質量安全、龍頭培育、品牌創建、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并帶動了全市三分之一人口、70%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產及相關產業,在推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寧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市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輝表示,下一步,將深挖閩東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推進茶科技縱深發展,通過“文化興茶”“科技強茶”,推動茶產業向綠色、健康、高質量發展。
寧德產好茶、多名茶。“坦洋工夫”曾兩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福鼎白茶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的美譽,已經連續13年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
在“中國白茶之鄉”福鼎,該市全面推進大數據溯源體系建設。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系統于去年3月建成并投入運行,全市茶園信息、茶青采摘、交易及茶葉生產、銷售過程全面納入溯源系統。截至目前,入駐系統企業2859家、經紀人4129個、茶農77799戶;今年春茶納入系統的茶農累計出售茶青4.75萬噸,茶農收入總金額27.52億元。
福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表示,從一年多來的實踐看,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系統能有效地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實現福鼎白茶原產地和品質從茶園到茶杯全過程可追溯,做到了運用茶科技為茶產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在中國百年紅茶“坦洋工夫”的發祥地——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茶產業已成為坦洋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全村八成以上人口涉茶,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茶園種植面積從500余畝擴大到近4000畝,昔日荒山變身“茶海”。
社口鎮鎮長陸絢說,將以“茶鄉觀光休閑+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學”的發展模式,結合每年舉辦開茶節、斗茶賽,打響“坦洋工夫”茶品牌,走出一條茶旅融合新路子。
寧德產茶歷史更是悠久,早在唐朝中葉,就開始制茶。1898年,清政府在寧德三都澳設立“福海關”,這是中國第一個因茶而設的海關,也被譽為“海上茶葉之路”的起點。那時,中國茶葉就是從這里出關,銷往世界各地,也把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進一步推動寧德茶文化‘走出去’。”主題分享嘉賓、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長助理呂巧琴建議,大力講好寧德千年茶文化交流的歷史連接、寧德與“海絲”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茶故事;并發揮寧德“僑”的優勢,通過開展寧德茶葉重走“海絲”路、“洋網紅”寧德茶鄉行等活動,弘揚茶文化;培育茶文化海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通過茶了解中國。(完)